“中印关系是否会影响到两国企业间的商业往来?”“其实很多中国企业遇到的问题纯粹是商业竞争,跟印度政府并无关系。中国企业真正需要做的,是理解印度的商业政策出台机制、平衡好各个利益相关方。”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印地语专业,80后的竺帆咨询创始人、印度中国企业商会秘书长黎剑如是澄清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出的困惑。
GDP增速8%、在2014年就已成为全球GDP第3大经济体、近65%的人口年龄在35岁以下、3亿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人数第2多的互联网市场……我们真的了解印度吗?在这个“最熟悉的陌生国”,中国企业究竟还有多少误解?
利益相关者可影响政策制定
《第一财经日报》:在外界看来,中印两国可能存在某种竞争关系,以至于印度政府有时会出台对中国企业不利的政策。在印度投资的中国企业该如何规避这样的问题?
黎剑:印度的政治体制使得它实际上是一个权力非常分散的国家。对于中国的商业公司来说,通过沟通和联合更多的利益相关者,一起向政策监管部门发出声音,其实完全可以争取到对自己更有利的政策。在过去的10年里,不管是关税上调也好,还是进口比例的限制也好,这些举措都不是印度政府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印度本地产业或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所发起的。
在印度立法进程的各个环节中,议员、媒体等都会起到作用,但更为重要的一环是行业协会,它们可以把公司的需求反映到政府决策层。因此,投资印度的中国企业是否身处各个行业协会之中?是否努力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声?其实企业自身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本地化经营要务:管理本土化
《第一财经日报》:本土化经营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金科玉律,但事实上也是最难达到的要求。就竺帆咨询多年来帮助中国企业落地印度的经验看来,实现本土化有哪些可行的方式?
黎剑:确实,在印度投资的中国企业都很重视本土化的问题。“华为印度”志在成为“印度华为”,“小米印度”也是要做成“印度小米”。我大学专业学习过印地语,所以可以从更多角度来理解印度文化。中国对印度的认知是不够的,往往是俯视的角度,让印度人按照中国人的方式去工作,但事实上印度和中国的许多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包括销售、做客户关系、危机处理等等,都是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这在企业发展遇到问题的时候尤其明显。
因此,要达到本土化运营的目标,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否逐步实现人员本地化、管理本地化和利益本地化,能否在印机构的员工95%以上都是印度人?能否每个事业部的主管都是印度人?是否利润也能做到本地的分享,让印度员工更多地参与到公司的成长?这才是本地化的长期思路。
举个例子,金立手机2013年调整战略之后,在印度就再没有中国员工,而是把所有的渠道销售都委托给印度的合伙人,现在已经是印度销量第3大的手机厂商。金立手机在印度的单价大概是500-1600人民币,月销量是 60万台,已经占到全部中国手机销量的半数。所以,尽管这中间可能会有很多信任、管理上的问题,但中国企业要有信心跨过这道坎,得适度放权给印度去做。
如何抓住风口上的印度互联网商机
《第一财经日报》:现在中国企业都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印度的互联网行业可能是下一个“风口”。您如何看待印度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中国企业又有哪些介入的模式?
黎剑:我们确实非常关注互联网行业,竺帆也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孵化器。这不是简简单单的联合办公室,而是自己主动去找项目,尝试引领印度企业借鉴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去打一个中印两国互联网发展程度的时间差——大部分印度互联网行业比中国落后3年左右。
其实,目前印度互联网公司都紧盯着美国的同行,美国出现什么项目,印度企业就也出什么项目,但是美国很多模式还未盈利,也未必适合印度社会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会去寻找适合印度的中国的互联网创新,因为中印两国消费者都对价格比较敏感,亚洲民族也有很多的共性。所以,竺帆在中国寻找成功的模式,然后到印度找相似的团队,再作为投资顾问参与到他们的发展。
举个例子,中国人都知道微信红包,其实印度也有红包这个习俗,所以“印度版的网络红包”就是可以做的。再比如,印度人肤色偏黑,他们也希望用美拍软件增白,这也是一个刚需。把中国、美国、印度排名前30的软件去进行比较,就可以找到很多本地化改造的方法。
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而言,中文市场即使再大,也注定是有上限的。而要进入英语市场,就必然涉及到出海,阿里巴巴、UCWeb、搜狐畅游、百度等等互联网公司已经选择从印度开始发展。印度具有低廉的推广成本,大量的英语用户,还有规模庞大的海外印度人群也可以为互联网企业快速提升用户数量。同时,这些英语用户还可以进一步影响到美英澳等一线互联网市场。印度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也正在以55%的速度高速增长,所以一旦互联网企业决定出海,来印度性价比是最高的。
《第一财经日报》:印度总理莫迪一直非常推崇印度的制造业,力推“Make in India”的出现。除了互联网行业,印度的制造业是否存在投资价值?
黎剑:投资印度制造业肯定是机遇大于挑战的。从印度的角度而言,经济增速最大的引擎还是制造业。因为印度基础设施发展相对落后,拖了制造业发展的后腿,但这并不代表印度的制造业特别差。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印度政府采取了提高关税,减免生产税等方式促使外资在印度设厂,现在国际制造大牌在印度都有身影,印度的产品甚至会销往其他的国家。以电力主机行业为例,早在2011年,中国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欧洲的阿尔斯通、日本三菱、印度本土电力公司就开始在印度设厂,随后他们推动印度政府把进口关税抬起来,几年后他们的生产成本也在下降,因此此前没有选择在印度设厂的中国企业就没有了价格优势。
今年2月份印度也抬高了智能手机的关税,并对手机本地制造给予税收优惠,这也促使富士康、文泰等等都决定在印度设厂,未来可以预见小米、魅族等等都会在印度卖印度生产的手机,这都间接帮助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
从军工来看,印度也有自己的卫星、核武、航母,所以我们看到他虽然全方位落后于中国,但也努力紧跟着中国的发展。对于中国而言,印度的制造业并不是冲击,应该看到这是帮助中国提升自己的技术标准、淘汰落后技术的方式。中国企业可以把过时的、早几代的制造产能转移到印度。
中企落地实操:税务、法务问题如何解决?
《第一财经日报》: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落地他国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在创业企业中并不多见。为何选择这一模式?中国企业在海外复杂的税收、法律问题又如何处理?
黎剑:事实上,我们曾用2年时间接触了400多家中国企业,这让我们确定中国企业对加速海外发展的需求是切实存在的。2014年,我们帮助了52家中国企业在印度落地,通过量的积累,我们对企业落地的每个环节、印度的政策变化、材料要求都已经非常了解。我们可以主动为客户设计资金进入印度的方式,是从内地、新加坡还是香港?如果公司股东是新加坡或者香港的话,落地流程可以节省2个月。在账户开立上,是选择外资银行还是印度银行?税收筹划又如何设计?诸如此类种种问题,都依赖于在印度各界的长期经验积累。
其实,中国税法和印度税法的相似度非常高,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如果在印度有专职会计,其实是很好的选择,很容易上手。
(责任编辑:DF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