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的午后,狮城烈日炎炎,在位于友诺士路的终身学习学院内,一场中学生擂台赛中上演的唇枪舌剑比天气更加热烈。他们辩论的是“一带一路:新加坡的前途路”这样艰深晦涩的主题。尽管很多国家对该庞大倡议仍在了解之中,但新加坡显然不愿与之失之交臂。
文化战略上表示认同
本次擂台赛的奖品是今年“慧眼中国环球论坛”的入场券。该活动的组织方“通商中国”,是由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倡议,于2007年启动的一个非政府、非盈利组织。过去一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热门话题,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加坡是该倡议的积极参与者,新官员已在很多场合表达了对这个构想的支持。在本次论坛的闭幕式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带动整个亚洲和中亚的发展。
由于两国历史和文化的渊源,新加坡是为数不多从文化上能读懂中国的国家。中国外交政策上的韬光养晦,令许多西方国家和东南亚邻国仍有顾虑,但新加坡的专家和官员却能够认同。
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多次强调作为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在战略思想上不会使用蛮力,让亚洲其他国家变成它的附属地区,而会采用更婉转的方式,使其他国家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趋近并相符。
“这也正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背后的思维。”他表示。“‘一带一路’就仿佛是互联网,你的操作系统可以是中国的,可以是美国的、印度的,各个国家基于某种协议使用这一种系统,各方都得益于这其中的互联互通。可以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与以前帝国扩张的殖民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新加坡外交部巡回大使许通美教授也表示,中国希望外界能把它看成一个负责任、能协助构建惠及所有国家的新国际秩序的大国。“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被视为这一种想法的延伸,让中国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起友好关系。
外交政策上保持克制
不过,新加坡的这株橄榄枝,伸得依然较为谨慎。延续着外交上维持大国之间相互制衡的战略,尽管在文化战略上表示理解,新官员们仍然对这项中国主导的庞大构想保持克制。就像李显龙所说,新加坡希望与中国合作,但同时也希望与世界其他大国有密切关系。
杨荣文表示,有了“一带一路”,亚洲各国将更需要中国,与此同时大家也会担心自己过度依赖中国,而更必须与美国为友,因为这样“才可以更安心地与中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将“一带一路”视作中国目前不得不做的事情。他认为,中国现在实力的增加,是一个自然的扩张过程,“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90年代与国际接轨,都是不断向现有的国际秩序调整。但是随着实力的增长,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向其他国家利益调整的状态中。现在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必然存在一定的与既得利益的冲突。”
郑永年表示,现有的国际秩序决定了各国对中国走出去会有三种反应:既得利益者如美日是反对的;发展中国家需要资本,所以是十分支持的;还有中间力量持怀疑态度或者受到美国的压力。这都是国际关系的常态。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黄靖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会让中国不论是在政治上或是经济发展上都展现得较为强势。这种强势会加剧美国、日本等国一些猜测和本能的抵抗。
让参与国有归属感
黄靖表示,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可以更强调其经济活动的属性,而非政治宣传。他说:“‘一带一路’不是外援项目,而是共同发展项目,应该按照经济规律去办。”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不仅是最有效地化解其他国家在政治上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疑虑的方式,也是最有效地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的方式。只有这样,中国才能通过倡议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新加坡驻华大使罗家良也认为,中国要把“一带一路”规划成世界性的计划,让参与国有归属感。此外,他还建议将“一带一路”和东盟互联互通蓝图等东南亚其他区域性战略结合起来,实现共同价值。
杨荣文则说,不管是在“一带一路”的推进上,或是资本市场的管控方面,中国目前在很多层面上正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开创出前所未见的新局面。 “对我来说,‘一带一路’并非仅仅是实体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不同国家的人之间如何互动。”
(责任编辑:DF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