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启动一周年之际,上海市统计局公布了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对该市“营改增”试点企业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有35.9%的受访企业反映税负增加,其中,交通运输业和鉴证咨询服务业受影响较大,有58.6%的交通运输业受访企业税负增加。
据了解,随着政府主动扩大财政赤字和降低税收增长率目标,市场预期今年结构性减税力度将会大于去年,达到2000亿元。对此,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所长韦森和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导报特约评论员岳军均认为,这表明我国减税空间很大,但力度远远不够,推行“总量减税”势在必行。
结构性减税不解渴
实际上,近几年我国结构性减税一直在实施中,先后降低了部分商品进口关税,提高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对一些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开展营改增试点等。
但在实行过程中,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65家物流企业的调查显示,2008-2010年企业年均营业税实际负担率为1.3%,而按照新政扣除进项税后,实际负担率为4.2%。营改增试点规定,原来交通运输业适用3%的营业税率,试点后改为11%,两者相差较大,抵扣相关进项税后,税负普遍增加。
据了解,上述问题并非个别现象。有关专家在江苏、安徽调研时发现,在以营改增为契机的“结构性减税”口号引导下,结构性减税没有真正做好减法,反倒做成了加法,各地普遍出现税费增加的趋势,这让本该因减税受益的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苦不堪言。
“税负过重是我国企业长期面临的难题,目前税目繁多、税率较高、重复征收等问题仍然存在,极大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岳军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税收风险研究报告》认为,我国目前税负水平高于中上等收入国家,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过高。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的税负痛苦指数排名中,我国也多年“名列前茅”。
总量减税呼声日高
“事实证明,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减税力度远远不够,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很难产生实质性作用。”韦森认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宏观税负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很不正常。政府决策层不应像过去那样,总考虑花更多的钱,建更多、更大的项目来发展和刺激经济,而应考虑在总量和整体上减税。“尤其是要对民营中小企业减税,对外贸出口企业减负,对个税进行调整,我们的企业才会有国际竞争力,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才能真正启动内需,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岳军则认为,若实行总量减税,就应当减少企业的宏观税负总量,减少税收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说,今年要将一些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和惠民生的税收政策上升为税收制度安排。
对此,韦森与岳军均表示,今年我国税收结构性改革应从以下方面着力:首先,降低个税,调节收入分配;其次,加快出台扩大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再次,中小企业结构性减税步子应该迈得更大一些;此外,还应出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