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回落至“2时代”;但与此同时,3月份的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跌幅则继2月份继续下探。PPI正呈现出连续6个季度的低迷,为十年所罕有,引发市场强烈关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9%,环比持平。
“PPI呈现出连续6个季度的持续低迷,为过去十年所未有。”根据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的观察,本轮PPI下跌从2011年四季度开始,去年四季度虽趋于平稳,但并未出现像样反弹。截至目前PPI已经持续6个季度低迷,较2011年9月的高点下跌3.3%。与上一轮PPI下跌(2008年10月-2009年3月)相比,本轮跌幅虽然较小,但持续时间之长,为过去十年所未见。
PPI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企业经营者的原材料购买行为。如果这一指数比预期数值高,表明有通货膨胀的风险,如果这一指数比预期数值低,则表明有通货紧缩的风险。资料显示,近二十年来,我国PPI绝对水平的下跌,发生过三次,主要出现在1998年-2002年通货紧缩期间、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以及2012年。
“PPI走势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国内工业生产增速的影响,主要反映国内的工业需求。近期PPI环比回升乏力,走势低于我们此前预期,反映当前总需求复苏动力仍然较弱。”彭文生认为。
“PPI跌幅的扩大,表明社会总需求的乏力,企业仍然困难。”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
尽管于去年下半年起,我国宏观经济呈现出筑底回升的可喜迹象,但与2009年的反弹相比,本轮经济的回升态势要显得温和许多。瑞银证券的一份报告认为,3月份数据显示实体经济活动继续复苏,但势头较弱。
对于未来PPI的走势,中金公司的报告认为,PPI同比转正将推迟到第三季度,PPI的缓慢回升,对今年工业企业的再库存起到抑制作用。
日前发布的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机构的观点。在3月份PMI分项指数中,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5%,比上月下降2.0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制造业原材料库存量在大幅减少,显示出在微观层面企业生产经营仍处于“去库存”阶段,企业主对盈利前景的预期仍不明朗。
PPI连续6个季度持续低迷,降低了宏观政策收紧的可能。有分析认为,二季度我国货币政策将继续回归中性,但进一步收紧的可能性不大。
瑞银证券经济学家汪涛认为,由于经济复苏较为温和、通胀压力不大、监管收紧和房地产调控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近期出台新的货币和信贷紧缩措施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