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4月首个重要宏观经济指标,昨日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并未如此前市场预期般“亮眼”,经济弱复苏的格局仍在持续。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5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6%,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虽然连续7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但低于市场普遍预期。
制造业PMI是一个宏观经济先行指标,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昨日就最新数据评论称:“PMI增势趋弱,表明经济增长动力还需增强,下一步,应着力稳定国内需求,提高经济回稳的可持续性。”
值得一提的是,羸弱的经济数据也成为国际投行唱空中国的一大砝码,近日,惠誉、穆迪相继下调中国信用评级或评级展望。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指出,中国地方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或成为中国财政风险潜在源头。
对此,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在内的官媒近日连发文章展开反击,新华社还将其称之为外资第二轮唱空大幕拉开,新华社称外资可能是唱空做多,并提及中国已告别对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迷恋。中国证监会也公开称,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并未大规模卖空。
季节性回升未现
值得注意的是,4月官方PMI不仅较上月回落,且表现明显弱于季节性。
历史数据显示,自2006年起的7年间,除2011年4月PMI较3月有所回落外,其他年份均是走升。来自国金证券的统计显示,历年4月PMI平均环比回升0.9个百分点,较强年份则回升3个百分点左右。
“官方PMI再度下滑,表明整体经济仍然延续此前的弱势复苏态势,当然,禽流感疫情的爆发可能也影响了整体经济的表现。”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在PMI公布后点评道。
细看数据,构成官方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1平4降:除原材料库存指数与上月持平外,生产、新订单、从业人员和供应商配送时间均较3月出现下滑。
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1.7%,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来自客户的产品订货量虽然继续增长,但增幅收窄。
4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由升转降且降幅显著,录得40.1%,比上月大幅下降10.5个百分点,降至临界点以下。
此外,制造业企业对未来3个月内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持乐观态度的比例大幅下降。数据显示,4月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9.3%,比上月大幅回落6.2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分析指出,从需求面看,新订单指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均在下降;从库存方面看,产成品库存和采购量指数也在下降。这些情况表明,订单水平下降开始使补充库存转为去库存。4月份购进价格指数大幅降低,也反映了企业预期向负面的变化。
外需不振担忧再起
综合官方PMI和早前公布的4月汇丰PMI初值显示,外需不振成为制约制造业复苏程度的最主要因素。
数据显示,4月官方和汇丰PMI初值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均报48.6%,分别大幅下滑2.3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并双双跌入不景气区间,显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引擎之一的出口,未来仍存在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25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同样对国际经济前景的看法并不乐观。会议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全球流动性大幅增加,主权债务危机反复冲击市场信心”。
而商务部的最新表态也显示了对今年外贸形势的谨慎态度。其在4月28日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3年春季)》中表示,2013年全年中国进出口增长速度有望略高于上年,但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
报告称,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有望比上年有所改善,但制约因素错综复杂,挑战和压力仍然较大。如果外部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2013年全年中国进出口将延续平稳增长态势,增长速度有望略高于上年,但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
官媒密集反击海外唱空
结合已经出炉的4月官方和汇丰PMI以及一季度的宏观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正显现出弱复苏的迹象。
出于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在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下调中国本币债信评级之后,海外资本市场又出现一轮“做空中国”的传闻。面对唱空言论,包括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在内的多个官媒近日密集展开反击。
4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题为《唱空中国的偏见与不见》的文章称,中国经济运行中有一些薄弱环节是客观存在的,但总体而言,这些问题是否达到了足以动摇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性的程度,答案是否定的。文章认为,被海外资本抨击最激烈的债务问题本质是源于投资。如铁道部在内的某些行业和企业的债务问题更是被夸大了。
此外,新华社4月28日、5月1日连发三篇文章反击唱空论。在4月28日发表的《外资第二轮“唱空”大幕拉开 “真唱”还是“假唱”?》一文中,新华社援引市场人士的话称,不排除外资机构“唱空做多”的可能性。同日,新华社的述评文章《唱空中国经济只是“狼来了”故事续集》指出,每隔一段时间,一些金融大鳄会对中国经济发表一番悲情的言说,但这些预言一次也没有兑现,他们却借自己营造出的先机,趁市场波动赚得盆满钵满。
昨日,新华社再度发声,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快与慢》中称,观察中国经济,要有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中国经济增长的快与慢也存在“主动”与“被动”的观察角度和“好与坏的讨论空间”。
“与过去十年里宏观调控政策往往频繁、快速调整转向的特点不同,从今年截至目前的节奏来看,新一届政府更为注重建立机制、强调改革,因而在对短期形势的反应方面似乎更为沉稳。”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
蔡进昨日也表示,结合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出现的新变化,应侧重于控制产能过度释放,扩大消费需求,稳定价格水平,着重于引导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企业经营模式转型,促使经济平稳健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