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核算成经济总量(GDP)的一部分,与GDP越来越接近,2012年甚至出现了贵州、甘肃、青海等地投资额超过GDP的情况。
这使得统计系统有人质疑部分地方投资数据有不真的嫌疑。6月3日,本报记者独家获悉,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近期布置了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试点相关会议。并预备在全国先选择晋城、西安、无锡和贵州黔东南州等进行试点。
他提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基础,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真实准确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对于科学判断经济走势,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下一步需要投资统计调查对象由项目转变为法人单位,同时将投资额计算方法由形象进度法转变为财务支出法。
“由于改革的变动很大,必须对改革方案进行先行试点。这次选择四个地区进行试点,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十分重大。”他说。
湖北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指出,过去投资统计主要是按照项目进行来做的,现在采用新的方法,预计数字会更准确。
多省投资额超过GDP
2012年青海、甘肃、贵州出现了投资额超过GDP的情况。三地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1920、6013、7809亿元,分别超出1884、5650、6802亿元的GDP产值。
其余的不少省市没出现类似情况,但是也非常接近。
比如2012年新疆、宁夏、四川、陕西、内蒙古、广西、安徽、江西等地的投资额数字,也与GDP数字非常近,其中新疆、宁夏的投资额分别有6258亿元、2109亿元,与GDP对应的7530亿元、2326亿元,只差272亿元、217亿元。
对此,北大中国经济核算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认为,从短期看比较正常,但是一个地方不可能长期如此,因为长期投资增速过高,投资两三年都会转为生产能力,经济增速会迅速拉高。所以不太可能长期出现投资额超过GDP总量的情况。
同时投资额也不能与GDP对比,因为可能很多投资不能转为GDP。最简单的,高铁投资花了很多钱,但是没有多少人坐,“这就是投资很高,但是产生经济总量很低例子。投资转化为GDP的效率很低。”他说。
蔡志洲认为,像西部一些省份的投资资金来于外地,同时投资效率低,可能会出现较高的投资增速,转为GDP比例下降的情况。
此前各地的统计数字也显示,中西部一些省份过去随着经济增速加快,由于投资增速太高,其与GDP总量的越来越接近,最后超越。
比如甘肃2006年投资额为1024亿元,增速为17%。其时经济总量为2277亿元,增速为11.5%。前者只有后者总量的一半。
但是到了2007年,甘肃投资增速达到28%的,投资额为1310亿元,当时经济总量为2703亿元,增速仅仅为12.3%,距离开始缩小。此后每年甘肃投资增速在30%-40%,到了2012年,甘肃投资额甚至超过GDP总量,达到6013亿元,增速为43%,是经济增速12.6%的3倍以上。
而按照这样的速度,预计宁夏、新疆、江西、广西等地的投资额,用不了几年,也会超过经济总量。
长期如此或不符合规律
从统计学上讲,短期内一个后发的地方投资加快,可以出现投资额超过经济总量的情况,但是从长期看,这不符合规律。
中国社科院数量所研究员沈利生以模型计算发现,在2002年以及以前,投资额与GDP的比例,资本形成总额与GDP的比例,按照时间顺序,二个曲线非常吻合。
但是自2003年开始,投资额与GDP的比例开始迅速上升,此后每年高时达到60%-70%,但是资本形成总额与GDP的比例一直在40%左右。
这有些不合常理。从长期的战略情况看,资本形成总额和投资额基本是相当的,现在出现投资快速增长,而固定资本形成(GDP)增速却长期很低,或有些问题。
粗略来看,对一个国家而言,投资加商品零售额,再加净出口,就可以简单看做是GDP, “不可能长期出现GDP的组成部分,比GDP还大的情况。”他说。
此前,有测算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与纳入GDP的固定资本形成的数据越来越不匹配。比如国家统计局测算,2003~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平均增长21.7%,比GDP实际平均增速高11个百分点。
告别GDP考核或是关键
统计部门的人士透露,地方投资额比GDP核算的资本形成额之间出现差距,最初在1996年就出现了。这可能与GDP作为地方政绩考核有关。
目前国家统计局已经开始启动改革,提出要对固定资产投资改变过去的按照进度估计的方法,进而使用财务报表,以法人为单位进行更加精细的统计。
马建堂指出,为了更加真实准确地揭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为宏观调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扎实的信息支撑,必须对现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制度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
为此各试点地区要积极配合,相互支持,以高度的责任感打好这场关键战役。严格按照试点方案所确定的制度方法,采集、审核、汇总、上报数据,对新的投资统计制度方法进行全流程检验,并且要认真做好试点总结工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改革的全面铺开,提供直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