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6月9日公布了2013年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变动情况。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1%,环比下降0.6%。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9%,环比下降0.6%。
5月,CPI数据明显低于市场预期,CPI与PPI相较近几个月均出现较大跌幅。一方面,从一个侧面表明经济恢复的疲弱和反复,另一方面,也向市场释放出放松货币政策尚有空间。
事实上,随着5月份CPI数据的公布,未来是否会降息将成为市场猜测的热点。市场对降息和降准的猜测理由,一是基于CPI和PPI的统计数据;二是因为近期出现的市场流动性紧张现象,例如6月6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短期品种全线上扬,尤其是隔夜拆借利率一天跳涨135个基点;三是近来全球性的降息行动——自日本央行在4月推出了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宽松政策后,全球十多个国家纷纷跟进,欧洲央行、澳大利亚央行、越南央行、印度央行、巴西央行、韩国央行、泰国央行等都相继宣布降息,以应对本国货币升值压力和控制热钱涌入,大有爆发货币大战的紧张气氛。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是否还能独扛压力?市场显然难有肯定判断,考虑到应对大量热钱的流入现象和出口受到利率影响的现实,中国央行选择降准和降息的应对措施似乎是必然的政策选择。
不过,分析5月份的CPI数据,在影响价格下降的主要因素里,鲜菜价格环比下降13.8%,影响CPI环比下降近0.5个百分点,占CPI环比总降幅的八成以上,是拉低CPI的主要原因。同时,在5月份CPI同比涨幅中,翘尾因素比4月份增加了0.3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比4月份减少了0.6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的分析认为,由于新涨价因素减少较多,超过了翘尾因素增加的影响,导致5月份CPI同比涨幅回落0.3个百分点。5月份鲜菜价格环比下降较多,是新涨价因素减少的主要原因。
不难看出,导致CPI下降的因素相对比较单一,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鲜菜、猪肉等食品价格还会维持较低水平,不会对CPI上涨形成压力。但这并不代表未来物价的下行趋势增强。相反,从中期来看,CPI走高的压力仍然存在。一是资源产品的价格一直处在上行通道,水电油气价格频繁上调,对终端消费的影响一定会反映到物价上;二是土地、劳动力价格等成本大幅上涨的现状没有改变,当前经济恢复期企业去库存仍未完成,尚未对价格形成新的压力,一旦需求回升,这些成本将迅速转移成价格上升的动力;三是全球的量化宽松货币超发,从根本上会为通胀的炉灶添柴加火。
因此,虽然从当前的物价水平看,降息空间增加,市场预期增强,但央行是否会选择降准和降息的货币政策工具,还很难得出明确判断。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看,央行的降息选择具有两难性,一方面,如果不降息,则会面临利率偏高导致热钱流入、出口受阻、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等一大堆难题;但另一方面,如果选择降息,放松货币政策则难以保证当前房地产政策的延续,使宏观调控效果打折。同时,因通胀压力仍存,还会导致未来货币政策调整过于频繁的隐患。
由此判断,虽然当前的物价水平增加了降息的政策空间,但中期来看它仍是小概率事件。未来一段时间将在维持价格水平不温不火的局面下,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