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13进入下半年之际,一场中国金融市场缺钱的恐慌引起全球市场震动。与此同时,宏观经济数据持续疲弱,以至于有些西方经济学家和媒体断言中国经济“硬着陆”就在眼前,中国奇迹即将终结。
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外研究机构纷纷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一些机构和经济学家甚至认为今年将难以完成预定增长7.5%的年度目标,未来几年的前景也不乐观。
不可否认,中国确实正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如一再被媒体报道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和外需疲弱问题,以及土地、空气、水污染问题和就业问题等。
其实,实际情况与这些预测和分析还是有相当大差距,对这些悲观论调持反对态度的中外学者也大有人在。尽管当前中国面临的困难很多,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仍比困难要多。
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金融市场这次动荡还远算不上金融危机,经济也远未失控到要“硬着陆”的地步。应该看到,无论是银行短时资金缺乏还是经济减速,都是主动调控的结果而不是被动失控。从过往数据可以看出,经济增速是逐级缓步回落的,恰如一支作战部队的有序撤退,所以不可能出现所谓的“硬着陆”。
其次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中国需要继续保持超过10%的经济增速吗?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分析认为,中国可以承受7%左右的经济增速,就业不会因此而明显恶化,社会稳定也不会因此发生动摇。而且以此速度完全可以实现预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近期讲话中强调,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这可被看作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明确信号。中国现在面临的困难,很多与过度追求速度有关。转变发展思路,将大大减少新问题的产生并使积累的问题得到缓解。
以就业为例,近两年经济增速下滑并没有使就业压力增加太多。一方面,中国广大的农村为就业提供了巨大弹性,农业产业升级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城市就业更多是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岗位不足。随着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以及政府就业服务的完善,城市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出路也会越来越宽广。
不追求速度本身就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钥匙。通过扩大内需改变过度依赖投资和外贸的现状不但能缓解地方债务和环境等问题,而且可以使经济增长更可持续。与成熟的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内需有着广阔的开拓空间。
必须指出的是,判断中国的转型不能走极端,这种转型应被看成是一种再平衡。从投资驱动向内需拉动,并不是说不要投资,而是追求更高质量的投资,因此中国依然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从加工业向服务业转变也是同样道理,在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加工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之一,只不过是更趋高端的、更加绿色的加工业。
改革是最大红利。中国的转型是基于全方位的改革基础上的,而这些改革环环相扣,一旦打开突破口,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近期的金融市场现象,可以看做是中央革除金融系统弊端的一个信号。
由重数量到重质量,无论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还是产业的转变,都需要一个考验人耐心的过程。在这个过渡期内,各种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存在,但并不能对此过度悲观,因为转型过程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常有人喜欢把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与美国的金融危机和日本当年的经济泡沫相比较,这是典型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因为他们分析判断的基础就是错误的:中国的国情和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异并没有被充分考虑。
永远不要轻视中国高效的运行体制。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一旦选对了路子,大政方针确定下来,全社会都会开足马力向着目标前进。
中国有句古话:“办法总比困难多”。如果认为中国当前面临的困难实在太多的话,那么这句话改一个字仍然适用:“办法仍比困难多”。
(责任编辑:DF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