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投资资讯 >> 并购重组 >> 浏览文章

红岭创投承认收购上市公司后又否认,P2P平台IPO之路困难重重

2015-6-24 6:40:50长江商报 【字体:

红岭创投承认收购上市公司后又否认,P2P平台IPO之路困难重重

    时隔四月后,红岭创投打响国内P2P公司上市第一枪的消息再次甚嚣尘上。而这一次,依然与公司董事长周世平有关。

  6月14日,在深圳举行的“2015互联网金额IPO研讨会”上,红岭创投董事长周世平语出惊人,其在会上宣布,自己已经收购三元达(*ST元达 002417.SZ),操作也已接近尾声,不日将进行公告和复牌。

  对此,6月18日,长江商报记者致电红岭创投,该公司工作人员否认了上述消息,并表示此为周世平个人言论,不能代表公司意愿,“也出了澄清公告”。

  两日后,长江商报记者联系到周世平本人,他表示,关于红岭创投将要上市为假消息,自己的话被曲解了。而红岭创投未来是否上市,周世平表示公司目前并无上市打算。同时,三元达公司人员亦向长江商报记者证实,未说红岭创投将要借壳的消息。

  6月19日,易观智库分析师沈中祥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P2P公司想要在A股上市,目前时机并不成熟,主要原因还是监管上处于空白。

  广东省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朱春明解释,P2P公司由于无法满足三年持续盈利,IPO这条路走不通,只能选择借壳、去海外上市或者被上市公司收购等方式,“但监管条例未出,未知风险太大,一半公司不敢轻易尝试”。

  P2P公司上市骚动

  P2P平台与资本市场传出绯闻已不足为奇,然而红岭创投作为P2P行业的龙头,还是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关注。

  6月14日,红岭创投董事长周世平透露已经收购一家上市公司,操作也已经接近尾声,不日将进行公告和复牌后,有媒体进一步报道,其收购的上市公司为三元达,收购完成后其将占股30%。

  然而,6月18日,长江商报记者致电红岭创投时,该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自己也看到了,但报道中已说明收购三元达为周世平董事长个人行为,与红岭创投无关,公司也已经进行了相关澄清。该人员还解释,由于是董事长个人言论,并不代表红岭创投,因此最好询问周世平董事长本人。

  6月19日,长江商报记者联系到周世平本人,在记者向他求证上述消息的真实性时,周世平急着否认并表示自己已经发过朋友圈,红岭创投将要借壳三元达的消息为假消息,“是媒体的曲解和误读”。

  “由于时机不成熟,红岭创投目前还没有上市的计划,也不存在借壳三元达的说法。”周世平说。

  同日,长江商报记者致电三元达公司,该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公司也未说红岭创投将要借壳的消息。对于公司为何从今年2月就一直处于停牌状态,该人员称,公司最开始停牌原因为重大事项,现在则是重大资产重组。

  今年3月31日,三元达发布公告称,红岭创投董事长周世平获得三元达股票质押权2250万股,占总股本的8.33%。这一消息成为红岭创投将要借壳三元达传言的最重要依据。更早的2月7日,红岭创投爆出因安徽森海园林事件导致7000万坏账的消息,一周后周世平表示已于2015年2月9日正式启动国内上市准备工作,预期三年内完成上市。这也是红岭创投首次提出上市的想法。

  其实,在整个P2P行业中,红岭创投并非首家计划上市的公司,包括陆金所、91金融、宜信和蚂蚁金服等多家公司均曾传出有上市之意。

  今年4月,有媒体传出以P2P业务起家的宜信将拆分出旗下的在线P2P网贷平台—宜人贷先行上市,公司CEO何彬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市对于宜信而言是一个战略发展选择,但时间表未定。”更早时候,P2P龙头陆金所传出要上市,并一度估值达到百亿美元。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P2P行业经过野蛮生长后,竞争逐渐趋于白热化,“上市成为许多公司突破规模瓶颈,占据下一阶段行业整合的先机,同时夯实P2P行业及业务风险的抵御能力的有效选择。”

  上市之路非坦途

  “对P2P公司而言,如果能够上市成功,对公司而言有多重利好。”在谈到上市对于P2P公司有何影响时,朱明春说,“对公司而言,第一能塑造公司的品牌效益和公信力,其次能通过上市进行融资,对公司现金流有利,第三则是通过上市能更好地进行公司的运作,更加透明化,同时有利于公司占据市场地位。”

  沈中祥则表达了相同观点。他表示,目前P2P公司在信息公开以及透明方面还很不足,“而上市之后则会定期公布经营业绩,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获得投资人的认可。”

  但上述两人均表示,目前P2P公司想要上市困难重重。

  沈中祥表示,如果按照一般公司的上市路径来看,有IPO上市、借壳上市、海外上市等方式,但对于P2P公司而言,方式则要少很多。

  沈中祥解释,由于P2P的监管政策尚未出台,相关公司的合规性尚未得到明确,IPO上市难度会很大,“且审核时间较长,即使在新三板上市也需要两年的上市辅导期,时间成本很高。”

  对于另一条香港或海外上市,沈中祥说,这条路其实已经有多家P2P企业在走,表现突出的为泰隆金融、财加、e租宝等。

  “这些公司通过搭建VIE构架"出海"上市,原因则是国外已有先例。”沈中祥说。

  沈中祥口中的先例,为去年12月,美国最大的P2P公司Lending Club成功登陆纽交所。在去年12月12日上市这天,Lending Club就以暴涨56%报收23.43美元,成交量近4500万股,市值达85亿美元的成绩展示了其美国第一P2P公司的形象。

  最后一条借壳上市的路,沈中祥表示,国内代表公司为上述提及的红岭创投。他表示,借壳上市实际属于曲线上市,是目前P2P公司上市最好的方法。

  朱明春甚至将借壳上市称为P2P公司上市的唯一之路。他解释,IPO上市P2P公司无法满足三年盈利的要求,海外上市虽有先例,但该公司并非国内企业,与国内企业又有业务上的区别,没有太多可比性,“只有借壳一个路”。

  同时,朱明春表示,P2P公司想要单独上市目前不可行的原因在于没有这方面的现行法律,但除了上市外,他称也可以通过上市公司收购P2P企业的方式达到间接上市。

  正如朱明春所言,团贷网CEO唐彬就曾透露,早在去年团贷网就谋划新三板挂牌,券商和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的审核也已完成,材料也报给了股转公司受理,还核发了《受理通知书》,“但后来他们发现我们是P2P,又撤销了《受理通知书》,说等政策出来之后再说。”

  监管空白是最大难题

  既然上市对P2P公司有诸多利好,上市路径虽然艰难,但好歹有路可走,不过为何从2006年国内出现第一个网贷平台,到2011年进入行业快速发展和井喷期,这么长时间还没有一家相关公司上市?

  这一问题在朱明春和沈萌那里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即虽然P2P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但一直处于行业监管的空白期。

  沈萌表示,P2P行业属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目前处于监管盲点,包括业务模式、盈利模式、成长模式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他称,尽管P2P与银行都涉及金融领域,但因为上述提及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得P2P企业与普通商业银行无法类比,“因此P2P企业虽然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帜,但更多的还是被视作互联网企业,而不是金融服务企业。”

  “P2P行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可信度,因为P2P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监管体系,但实质上又属于风险很高的金融服务行业。”沈萌说,“所以不论是红岭创投也好,其他相关公司也罢,上市前主要问题是如何进行风险抵御,以及作为金融服务中介的权威性与合法性问题。”

  朱明春则表示,监管的缺失,使得P2P行业上市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即使上市成功,也要面临相关监管条例的出台而可能导致的风险,“不确定性是目前整个行业是否要上市的最大的问题。”

  另一位熟悉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券商分析师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即使最后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对于现阶段国内的P2P公司而言,可能上市也并非一个好机会。他解释,P2P公司想要上市,目的其实很明确,融资扩大现有规模以及通过上市来树立企业形象,从而对整个行业进行重洗。

  “不过,需要明白的是,上市成功后利弊同样存在。”上述分析师说,“资本市场有严格的信披要求,这一点无论在A股、港股还是美股都是如此。但对于P2P公司而言,真实的用户数、成交额以及坏账率等问题,都是公司很机密的东西,尤其是坏账率,没几家公司愿意公布真实数据,但是上市后就全部需要公开,否则就是违规。同时,公司上市后,必然受到关注就多,这是把双刃剑,能带来声誉也能带来调查,即使是一点小问题都可能引起挤兑提现。”

  以行业内“不能说的秘密”—坏账率为例,长江商报记者查阅公开数据发现,整个行业平均坏账率在5%-6%之间,其中行业龙头之一的陆金所披露的坏账率即为6%。这一数字亦得到朱明春的确认,他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整个行业的坏账率大概在6%是比较可信的。”

  综合上述多个原因,无怪乎红岭创投董事长周世平要否认公司将要借壳的消息,并表示公司上市事宜“目前时机并不成熟”。

  P2P平台上市并非坦途

  国内上市

  1. 平台法律定位不确定

  2. 商业模式不清晰,缺乏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3. 企业持续盈利要求

  4. 国内P2P在信披和透明性上远远不够

  国外上市

  1. 需要境内、境外监管机构审批

  2. 业务合法性、审核监管存在难题

  3. 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门槛

  4. 风险较大,国外机构和市场对待平台上市或更谨慎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