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PE热潮中,很多富二代也加入了此行列,浙江的王一品(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我在上北大MBA的时候发现,做PE基金的人很累,整天飞来飞去看项目,于是,我们就想,有没有不是特别辛苦,但是也能间接从事PE的工作,于是我们想到了FOF(基金中的基金)。”王一品告诉记者,他在2008年回国时,为了熟悉环境,读了北大的MBA,然后认识了几个同为富二代的朋友,后来跟他们一起成立了一家名为品上(化名)投资的FOF机构。
创业FOF
王一品当时的梦想是将这家FOF作为自己的事业,为此,他招聘了一个曾在PE工作多年的投资人员作为投资总监,同时,组建了自己的PE团队。
不过,在记者实际接触过程当中,王一品的事业梦想也曾经遭遇过挫折。
“很多时候,真不是有钱就能解决问题的。”原来,在公司刚一注册的时候,王一品就遇到了麻烦。2011年底,王一品注册成立了品上投资,但是当时,国家对于母基金并没有相关政策规定,因此,单纯注册一项,他就同国家相关部门,比如发改委沟通多次。“每天都要应酬,不仅是发改委要备案,其他各个部门也都是如此。”
王一品告诉记者。除了这个麻烦,当初承诺出资的几个朋友,当时也选择了退缩。
“我们第一只基金计划募集2个亿,5个朋友每个人出资4000万元,然后投资我们熟悉的几个基金。”王一品回忆说。但是最终,只有3个朋友出了钱,实际金额也不是当初的4000万元,而是3个人合计不到一个亿,而那另外一个亿,王一品自己掏了腰包。
不过,这并没有让王一品丧失将FOF作为事业的勇气。
跟投策略
与PE的关系好,认识很多PE圈的人,这是王一品做FOF的一点资本,除此之外,在王一品的投资生涯当中,几乎没有任何投资履历。
实际上,在品上投资内部,并没有类似的投研团队进行研究,他们也没有专门团队负责与这些PE进行后续跟踪,只有王一品一个人负责跟潜在的、现有的LP们进行沟通,同时,还负责政府的应酬。而另外一个合伙人,则负责公司的后台。
但王一品有他自己的“绝招”,就是跟投。
“国内有几个母基金我们非常清楚,比如国内最大的一个母基金,掌管几百亿资金,我们一般都跟他们保持了比较好的关系,他们与外资专业的母基金签订了管理合同,其管理人员也都聘用的都是专业人员,在国外做了好多年,因此,他们投资哪些基金,我们也就跟着投资。”王一品说道。
此外,除了基金,王一品他们也在捕捉市场上哪支基金投的项目不错,然后在以投资基金的方式投资到这些项目当中。然后通过这些项目的上市获取收益。
不过,后面这种玩法由于2012年的股市大跌而终结。
“现在,我们有好几个项目都上不了市。同时,国内的PE与LP的沟通太少,很少定期沟通。” 随着二级市场的萧条,虽然作为富二代,王一品也有自己的烦恼,除了他的家族企业感受到了寒冬之外,更糟糕的是,还有一些投资的PE出现了违约情况。
“在我们投资PE以后,有一定的投资期,规定了什么时间交纳多少管理费,然而,今年这个情况,好多PE一年都没有投资项目,而我们的管理费却一直在支出,同时,以前承诺给我们的回报也打了水漂。”
尚未赚钱
然而,现在有很多像王一品这样的富二代正在加入了FOF行列。
“在PE投资过程中,第一轮投资的人即使投资某家企业之后,他也不会说企业不好,反而假装很好,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下一轮投资者,然后他们退出,一轮一轮的下来,直到企业最终上市。”乐博资本创始人杨宁告诉记者。
吸引江浙富二代跟风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赚钱效应。
“在我们这一行,做得早的人的确赚了不少钱。”据王一品介绍,他的一位熟人在2009年的时候,拿家里的钱投资一家PE并入股了这家PE的拟上市企业,2010年上市后一下子就赚了几千万。
在这种口碑效应之下,众多PE的LP当中,类似王一品的富二代们并不在少数。
“在我们上海办公室,即便是做行政的女孩子,开的车都是兰博基尼。在我的很多朋友看来,做FOF是一件很时尚的事情,大家互相跟风。”王一品说,当前,他的很多江浙的亲戚朋友也都跟着一起玩。
不幸的是,三年过去了,王一品还没有捞到FOF的第一桶金。而自己则付出了不少,除了办公室不菲的租金,他还在山西和上海、江浙等几个财富集中的地方成立了当地办公室,然后招募了一些当地的人员来帮助他募集资金。
除了大部分时间在北京之外,王一品也需要出差,比如到江浙等地去路演,说服别人将钱投入到他们的母基金当中。当然,取得别人信任的过程也并不容易。
目前,市场上排名前十的基金,他已经投资了七八家,同时,市场上有名有姓的PE基金,王一品也都有投资。
“与很多人玩票不同,我真的是很想将FOF做成自己的事业。”虽然,王一品的决心很大,但更多的时间,他依然需要每天晚上进行应酬,吃喝仍然是他现在最主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