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网上有一种舆论认为,基因检测就是忽悠消费者,是一种计算的概率,而实际疾病的发生率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因此基因检测行业存在较大争议。你作为专业投资者,是如何看待这一新兴行业的市场机会的?
蔡大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值得投资的行业。你可以看看国外这个领域的公司,比如美国的万基,做得规模较大,已经上市,很成功,23andMe等也很出名。
计算出来的概率是有科学性的,当然不可能是100%的肯定。但是,可以证明有些疾病和基因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相当高的,如果你不重视,等到真得了癌症或者其他疾病后,那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中国经营报》:美国现在好像并不支持授予被发现的基因专利,这是否会影响这一领域的企业盈利?是否会让这个行业的吸引力降低?
蔡大庆:万基遗传在美国被授予了BRCA1和BRCA2的专利,但是对基因授予专利在美国是有限制的。尽管如此,发现这些有用基因的公司仍然可以通过设计专门的检测仪器、耗材来盈利,也就是说可以对这些仪器、耗材申请专利。比如对一个有问题的基因,我可以检测,竞争对手也可以检测,但是我的仪器设备可以做得更快、更准确、价格更便宜,这样还是可以获得利润的。
《中国经营报》:美国的基因检测产业现在已经有上百亿美元的规模,而我国还只有1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规模。在你看来,国内这个产业要发展,相关公司最欠缺的地方是什么?
蔡大庆:国内公司做检测或许可以没有问题,但我们缺少像国外那样可以对检测结果进行专业解释的人员,我们缺乏的是能够读懂检测报告,并能够把检测报告通俗易懂地介绍给顾客的遗传学家。
一个检测报告,如果不能好好地向顾客解释,不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生概率,那它的信服力就会大打折扣。再加上缺乏对顾客进行教育,顾客根本不了解基因检测是怎么一回事,他们不理解那些概率,不知道发生这些概率是有前提条件的。
此外,国内做检测的公司技术不一定都过关。有的进入者只是为了投机,赚一把就走。如果顾客本身的教育程度不够,就很容易被这些公司所忽悠。
《中国经营报》:在你看来,这一新兴行业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风险因素?
蔡大庆:比如一个小孩,你是不是应该测出他的一些智力或者天赋上的缺陷呢?如果测出了,该不该把这种情况告诉他?告诉他会不会给他的成长带来阴影?如果你是一家检测公司,你检测出来顾客的疾病,能不能和保险公司分享这些信息?保险公司是不是应该因此增加保费?这些都是现实的问题。
在国内,基因检测这个行业还刚刚兴起,而在美国,早已经被社会关注很多年了。对于基因发现该不该授予专利这个问题,在美国国会都举行过听证会,美国为此也进行了一些立法。相比之下,我们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对于BRCA1、BRCA2,虽然很普及,但是并没有收入临床目录,未来怎么处理这方面的问题,都存在着较大的法律风险。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都会给投资造成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