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临近,靴子落地的预期愈发强烈。对于已经苦熬一个寒冬的创投行业来说,即将来临的这个冬天颇有些水火两重天的味道。
创投机构自身如何审视眼下的困境?又如何寻找突围之道?带着这些问题,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
在张维看来,目前的创投行业处于双杀阶段,弱者的弱势已然显现,但强者的强势却尚未表现。
从投资机会来看,他认为,未来中国经济有5年左右的艰难调整期,这一困难期也是企业收购兼并整合的时机。
行业进入双杀阶段
证券时报记者:您怎么看待目前整个创投行业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张维:创投行业目前属于双杀阶段:一个是资本市场的低迷,长时间停止新股公开发行(IPO),这对行业影响非常显著,导致行业处于进入难、募资难、退出难的困境;另一方面,经济的长期下行趋势和大家预期又进一步加速了这种趋势。
过去有很多企业的成长是依靠强大的市场福利,而非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句话也适合于创投行业。按照清科的数据,投资活跃的创投机构有5500多家,严格来说,这里面有90%的企业都是打酱油的,他们属于机会捕捉者。就好像房地产挣钱,很多人只要拿到一块地就可以进入房地产行业一样。行业一旦进入双杀的低谷期,有些打酱油的就要逐步退出了。
证券时报记者:那是否意味着创投行业正在两极分化?
张维:我觉得创投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所谓两极分化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我觉得现在是弱者的弱势已表现出来,但强者的强势还没有出现。
中国整个创投行业还很年轻,没有形成自己长期有效的打法和风格。观察到很多规模做得很大的同行,通过分析他们的投资案例以及获取项目的方式就可以看到,很多机构没有形成一个长期坚实的打法和投资风格。如果你还在以地毯式的方式搜寻企业,其实你所投资的企业就一定是机会型的。但从国际同行的经验来看,几乎所有优秀的创投机构一定是行业主导型的。
创投企业的风格形成,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历练,所以我觉得,还需要5—10年的时间来修行。
未来5年现并购整合潮
证券时报记者:现在,私募股权投资(PE)项目越来越偏向于早期投资,您怎么看待、评价这种现象?
张维:中国经济的蓬勃增长使一批企业走到了3000万—5000万的中等规模,3000万—5000万就是申报IPO的前夜,这是典型PE所关注的风格。随着退出渠道的堵塞以及企业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和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家不可避免地向前和向后延伸。向前延伸,进入风险投资(VC)领域,更早发掘有价值的企业;向后延伸就是进入收购兼并领域。
收购兼并领域最近开始被广为看好,也是因为收购兼并的几个要素已经出现了:一个是过去中国几乎所有行业里都出现了集中度非常低的情况,只有少数行业集中度相对高一点,比如说啤酒和乳业。
而产业的效率是需要通过规模集聚的,这种行为不会自动产生,但在几种情形下会大量出现:第一种情况,比如企业经营遇到困难了,中国经济增速下来了,甚至城市化的速度也下来了,那么过去推动企业高速增长的动能就减弱了,企业就容易遇到资金困难,这时就会想着收购兼并;第二种情况,出现代际传承问题的时候。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年龄都很大了,他们的后代未必愿意去接班,这时候企业也有出售的需求。我相信,行业的并购整合在中国将会有一波波澜壮阔的行情,这将是一股非常强劲的潮流。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这波整合大概会经历多长的时间?
张维:应该会有5年左右的密集调整期,这也是中国经济艰难调整的5年,这5年未必像政府预期那样的经济增长平均能达到7%。这期间,中国企业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陷入到真正的困难时期,而这困难期也是收购兼并整合的时机。因为在中国真正困难的是小企业,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已经到了能够分享中国各种红利的阶段,比如说低利率红利。大企业间的兼并更多来自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以及资本市场压力和利益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