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来看,前海相较于上海自贸区而言,其最大的政策优惠就是15%的所得税率优惠,这一优惠政策目前在上海自贸区内暂未实施。
不过,竞争只是其中一部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使命,承担着为中国下一轮开放担当试验田的责任。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上海提倡“要改革,不要优惠”,但上海自贸区内应该考虑实施类似的优惠政策,以减小对区域之间的竞争造成的影响。
所得税优惠
上海自贸区与前海,一个面积28平方公里,依托长三角经济群,一个面积15平方公里,依托珠三角经济群并连接港澳,作为中国未来加大经济对外开放的重要“试验田”,两者之间的比较是自然的事情。
从区域面积上来讲,上海自贸区所涵盖的范围相较深圳前海更大,且较深圳前海而言更具有国家层面上的意义。
前海位于《深圳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所确定的“前海中心”的核心区域,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在2010年,国务院就已经批复了《前海总体发展规划》,这也意味着,相较于上海自贸区,前海有着近三年的发展优势。
按照规划,前海产业主要集中在创新金融、现代物流、科研和专业服务、信息服务业四个方面,“任何制造业都不搞”。而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则是涉及金融、航运、文化等多个领域。
“一个是国际金融中心,一个是改革试验的‘窗口’,两者的要求和定位有很大不同。”前海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王锦侠此前曾对媒体表示。他说,国务院明确要求,前海的定位是建设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试验示范窗口,上海则是到2020年建设成为与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相较于上海自贸区,深圳前海目前最大的优势,就是其15%的公司及个人所得税优惠,对前海符合产业准入目录及优惠目录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一优惠目前上海自贸区内暂未实行。
郭万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15%的所得税优惠是否对区域竞争产生影响取决于入驻区内企业的看法,但他认为,作为自贸区,上海也应该享有相关的税收优惠,不然将对区域之间的竞争产生影响。
郭万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目前来看,前海和上海自贸区的优惠差异主要就是15%的税收优惠,“其他也没什么了”,郭认为,15%税后优惠并不是新鲜事,很多国家级高新区都有类似的优惠。
在区域合作方面,前海和横琴、南沙已经签署了《南沙、前海、横琴三地友好合作协议》,在产业定位、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土地利用、政策措施、社会管理等方面加强沟通,资源共享,并强调错位发展。从上海自贸区来看,自贸区是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四个区域的相加。
金融竞合
同样以金融改革创新作为主要突破口,上海自贸区和深圳前海的定位却并不一样。
就上海而言,上海的目标是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这也是上海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的目标,而深圳前海的目标是金融开放试验示范窗口。
2012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的有关政策,从金融、财税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2条政策措施,其中的8条政策指向金融行业,包括支持前海构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探索试点跨境贷款;支持前海企业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设立前海股权投资母基金;支持外资股权投资基金在前海创新发展;支持在CEPA框架下适当降低香港金融企业的准入条件;支持前海试点设立创新型金融机构和要素交易平台;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在前海设立国际性或全国性管理总部、业务运营总部等,为前海在金融方面的先行先试奠定基础。
由于紧邻香港,前海在深港一体化以及人民币跨境和赴港发行债券等相关业务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而上海自贸区内的金融领域改革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的联动机制建设、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外汇管理等多个方面,其中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以及利率市场化尤为受关注。
在金融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方面,郭万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从目前来看,深圳前海和上海自贸区在金融业务这一块并没有太大的冲突或竞争的关系,自贸区与前海仍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位置。
目前,由于央行的改革细则迟迟未能下发,上海自贸区内金融改革仍未能明确,深圳前海则由于已经有三年的发展积累,正逐步向前推进。
实际上,上海自贸区的获批,对于前海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此前有消息称,自今年9月以来,为了消除前海合作区与上海自贸区间的政策落差,深圳已着手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委的沟通,争取实现自贸区政策对前海合作区的全覆盖。目前,《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金融创新发展总体方案》讨论初稿也已完成。目前上报工作正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