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投资资讯 >> 风险投资 >> 浏览文章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掘金内幕 PE、信托等火中取栗

2013-11-13 13:34:26中国证券报 【字体: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几年或有高达万亿的不良资产从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处置将迎来新的“洪峰”。

    在不良资产包的接手者中,除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外,PE、信托、第三方机构也参与其中,也不乏律师、跨国公司和民企老板“火中取栗”。为了盈利、避税甚至达到消除法律追溯隐患的目的,这些“民间”接手者从拍卖行、产权交易中心等渠道,用极低的价格买进经过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层层追讨而没法要回的坏账,继续追讨。尽管“讨债”之路异常艰辛,但这些人很多时候能大赚一笔。

    火中取栗“淘金”棘手不良资产

    “现在正在经历的是第二波不良资产处置高峰——银行、信托公司有大批不良资产向资产管理公司出售。第一波高峰是2003年开始的几大国有银行改制上市。”老吕(化名)介绍。老吕从2006年开始与几名合伙人出资约3100万元拍得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原来价值9.3亿元的不良资产包。

    “看上去很便宜,购买价不到资产价值的3.5%,但处置起来无比棘手。”老吕感叹道。在这宗3100万元的不良资产包中,有197笔债权。其中两笔最大的,一笔是1293万元,另一笔1580万元。正是这两笔不良资产的处置、追溯,前后耗时达5年,至今无果。

    老吕接手的不良资产包来自某大型国有银行。其中,1580万元的不良资产与一家大型房产开发商有关。“按理说,不良资产和大型企业有关,应该好处置。因为这些大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又不会破产倒闭。但实际上,债务人品牌越知名、规模越大,越难从他们那里要到钱。”这么多年的不良资产处置经验,让老吕深有感触。

    这笔1580万元的不良资产形成于15年前,并在1999年就被法院判决为由上海某城市开发有限公司对201万美元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1999年的法院判决并没有执行到位。执行未果之后,该大型国有银行才将这笔债权作为不良资产打包出售给信达。2006年,这笔不良资产又被信达公开拍卖。后来,老吕所在公司花了3100万元拍得了包括这笔不良资产在内的资产包。

    继银行、信达之后,老吕也走上了对这笔不良资产的追债之路。而且,老吕还发现开发公司包括大型房产开发商在内的两股东有抽逃注册资金的嫌疑。如果股东涉嫌抽逃资金,可以追加股东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甚至可以追诉股东所涉嫌的刑事责任。对此发现,老吕很感振奋——让开发公司清偿当年债务是很有可能的。2006年10月,法院判决开发公司的两股东因抽逃注册资本,分别对1050万元和538万元两笔债务承担清偿责任。

    正当老吕认为胜券在握的时候,意外发生了。2011年1月,法院执行庭拟冻结相关账号、划扣1050万元。在办理手续的过程中,就在划扣资金前几个小时,该公司将该款项从银行账户上转走。当执行法院向更高一级法院汇报,准备处理时,该省高院执行局对执行案作出了“暂缓执行”的通知。至今该大型房产开发商仍未付。

    各怀心思 跨国公司民营老板积极购买

    除了上述被上级法院“暂缓执行”的不良资产,资产包里的那笔1293万元的不良资产,实际上已经不存在。“就是债权已经灭失。根本不存在这样一笔不良资产,但仍被银行打包出售了。”老吕介绍。

    在几大国有银行改制上市的过程中,剥离出几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并通过财政、央行再贷款、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对这些银行进行巨额注资。在这个过程中,不排除个别银行塞进虚假的、甚至根本不存在的“不良贷款”,来获取财政资金,借机转嫁经营性损失,甚至通过剥离来掩盖违规经营或违法案件的可能。

    据业内人士透露,参与购买不良资产的,很大一部分是与欠款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人。例如某民营企业A欠银行几千万元贷款没法偿还,这部分债权被银行作为不良资产打包处置后,该企业可以用几百万元就把这部分不良资产买下。这样不仅可以消掉自己的欠债,而且还可以追溯其他债权,赚上一笔。

    “其实最关键的是,A可能在经营中有一些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买下自己的债务后也就不再可能被后来的债权人追溯曾经的违规行为,免了后患。”老吕介绍。

    法律界人士透露,跨国公司也是竞购不良资产的重要参与者。2006年之前参与国内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跨国公司、外资投行大多获利丰厚。外资机构那时的操作手法非常简单,低买高卖赚取差价,获利可达40%以上。

    而现在的外资机构、跨国公司购买不良资产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避税。例如跨国公司B当年的利润有1亿元人民币。该公司花一两千万元购入不良资产包,然后经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后该资产包的市价1亿元。那么该公司当年1亿元的利润就可以少缴税甚至不交税。

    一位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中国合伙人介绍,国内的不良资产处理生意虽然难做,但仍有可为,特别是这个市场潜力很大,是外资投行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必争之地。

    短期难见顶 银行不断加大核销力度

    “从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到最后经过资产管理公司、产交所拍卖,流转到我们手里,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老吕介绍。由此可见,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洪峰即将来临。

    从16家上市银行的三季报看,这些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合计将近4600亿元,比2013年二季度增加超过180亿元,比年初增加约570亿元。业内人士称,三季度银行看起来非常稳定的不良率,其实是进行了大规模的核销和转让才得以实现的。

    华泰证券研究报告认为,银行业不良资产余额将继续反弹,不良率短期难见顶,这将提升信用成本,拖累行业业绩。预计2013年末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大约为1%左右,较2012年末提升5BP左右。按照历史数据推算,如果100%计提拨备,则对银行业净利润增速的负面影响在1.5%-2%。业内人士称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加是宏观经济的反映,银行的资产质量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不排除不良贷款率继续增加的可能,未来几年或甚至可能会有高达万亿的不良资产从银行剥离。

    今年以来银行不断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和出售力度。据东方证券测算,今年上半年的核销规模已经达到前期高点2008年的74%;从少数几家披露数据的银行情况来看,三季度核销几乎达到上半年的规模。出售不良贷款的规模更是大幅增加。

    各家银行除了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招标转让不良资产外,还通过一些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转让等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如9月份以来,农行通过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等机构挂牌转让不良资产或者抵债资产。据公开资料显示,涉及债权超过100户,总金额近200亿元。此前,工行、建行等也通过公开挂牌的方式,大规模转让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处置行业的人士认为,这次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可能和上世纪末有所区别。仅从账面上看,目前的一些不良资产抵押物充足,而且各级审贷手续完备,资产包中出现债权已经灭失的情况会比较少。因此,目前银行不良资产包转让的价格远高于上一次。今年6月,浙江民泰银行在浙江产权交易所转让3.12亿元的不良资产包,最终以1.5亿元的高价售出。尽管如此,不良资产处置仍是获利丰厚的行业。

    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摸爬滚打了近10年的老吕,虽然不再敢对不良资产包贸然出手,但同样认为行业机会很大。“那么大的业务量够我一辈子做了。”老吕笑道。他期待着法律环境的改善能从根本上让他接手的资产包更好处置。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