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金融机构林立,这个“另类”到底要分食哪一块业务蛋糕?将其解剖,又有着怎样的组织架构?《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记者对仁和智本管理合伙人兼执行总裁吴立峰进行了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从业务定位和条块来看,仁和智本“另类”在哪里?
吴立峰:我们和早期的“黑石”有点类似,是做以资产管理为主、投行和金融咨询为辅的金融组织。由于现行分业经营体制,标准金融机构做的是监管下的“条线”规范动作,但市场需求不分条线,就产生了一些需求的空白地带。我们通过金融产品的设计组合,形成创新来填充这些空白以满足各种有效的需求。
业务条块上,公司有一个母基金(Fund of fund),下面嫁接多个私募另类子基金,配以资产管理公司统一管理的模式。如果类比法人机构,母基金就像“股本金”,在此基础上挑投资项目,每一个项目以有限责任形式展开,在母基金基础上放大,撬动后期资本加入。下设子基金有房地产基金、保障性住房建设基金、基础设施基金、夹层产业基金、文化产业基金、另类金融投资基金等。
日报:商业银行也可做地产融资、PE也在争投文化产业,市场上已有很多投行和资产管理公司,我们的“蛋糕”切在哪里?
吴立峰:我们的地产基金做不少“夹层融资”,“夹”在地产公司股本金和银行高级债融资之间,类似可转债等。比如房地产的前期融资,股本金未必能满足、商业银行又不能做这些较前期融资,我们可以介入。外有基金募入、后有项目对接、外加银行后期的贷款联动,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配置。
产业投资中,我们注重对价值链的投资。比如我们正在做婚庆产业基金,就从婚纱摄影、酒店餐饮、蜜月旅游各个环节入手,掌控整条价值链,实现未来的组合和升级。我们的目标资产管理,是做企业并购、重组、分拆、升级、上市。
现行不少PE和投行在千军万马抢IPO,而未来IPO更难、新股定价下行是证券市场成熟的必然趋势。如果一个企业找我们融资上手就谈IPO,在我这里一定大打折扣。好的企业随时可以上市,优秀企业不一定要上市。我们做的是价值投资,我们要积极地参与管理被投公司并实现其价值提升。
日报:不蜂拥IPO独木桥,那么退出机制有哪些?
吴立峰:方式有很多,比如把陷入困难的公司买入,整改导致困难的经营、管理或财务问题以提升效益,或是与同产业链公司或竞争对手公司进行整合重组升级后卖出。反过来,也可以把过于庞大的综合类的公司买入,拆分业务后独立卖出。当然也可以由一些产业集团进行回购等。重点是我们进行的是产业投资,投资必须让目标公司提高股东回报率,这样一来退出就不成为问题。
日报:把这样的新型机构放入整个金融生态中观察,当典当、小贷和未来可能的村镇银行准入放宽已经互相产生市场挤占,我们这样的机构一旦复制增长,是否会又一次搅动民间金融?我们做资产管理是否抢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和私人银行的投资人?
吴立峰:小贷挤占了典当,村镇银行标准定论后可能覆盖小贷,未来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下沉又将冲击小贷和村镇银行。在这个棋局里,我们这样的机构是双刃剑,在客户资源上确实会有竞争,但也可用创新金融手段连接寻找出路的社会资本,以形成一个有机的金融生态系统。这一次温州金融改革也大力提倡设立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有效的金融资本的和谐配置。 我们成立两年来,一直秉承阳光操作、永续发展的理念,积极对接国内外的金融资源,安全高效地实现资本的供应和使用。
我不认为我们这样的机构抢食了银行的蛋糕,反而是对商业银行的补充,同时是对市场投资渠道的补充,通过创造价值实现财富的可持续增长。我们做项目自己也投入资本,且略少于投资人的资本,非常符合高端投资者的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投资理念。另一方面,我们吸收资金虽然切割了小部分银行存款,但是存款最终进入投资项目产生项目存款和派生的资金沉淀,又回流到银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