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投资资讯 >> 私募投资 >> 浏览文章

PE核心竞争力在于培养企业成长(3)

2013-3-8 7:51:24和讯创投 【字体:

作为PE投资来讲,一方面,团队的打造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业界在面临洗牌,其实对于很多可能有经验,然后又有长期运营这个目标的PE机构来讲,是一个好消息,可能会有机会获得更好的精英来加盟。另外一个,我们认为,主要投资者和LP的利益挂钩,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能很好的去保证一个团队长期合作的积极性,不能够挽留你真正的投资人才,对GP的打造,和LP最终的获利都不是很好的,当然这一方面,可能还需要监管机构做进一步的沟通,业界还要想更好的办法,怎么样能够使主要的投资人员从中获得好的利益分享。

还有一部分,我觉得各PE本身要更好的确立自己的定位,现在的推出就是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趋势,都很注重利益的投资,大家都集中到相识的利益,对于PE的不能成形,是因为大家接手了一个曾经被PE投资过的项目以后,不知道怎么再给这个背后的公司带来更好的成长,带来更好的价值,我想,如果各个基金,可能在一个不同的阶段,能够更好的给他带来增长和价值,如果能训练的清楚,有操作的实践,我想对整个的PE市场将是一个很好的消息,刚才大家也说了,一些监管可能都放开了,其实大家也知道,目前IPO储备的项目大概有500多家,每年有100家上市,如果真的一下子放开的话,由4、5年缩短到一两年,其实每家机构推出的时候的公值大家也可想而知,是打折扣很多的。

其实我想,如果中国像微软、苹果这样的,上市以后,还能继续成长,并成为行业老大的局面,可能对境外投资者的热情会有一个助长,但是一投进去,募完资就死掉了,其实是自己给自己挖坑,把自己埋了,我想作为PE融资基金来讲,如何真正的帮助企业完成,是非常重要的。

陈芳:谢谢甄总和我们分享了融资基金的体现,因为所有的事情,最终要面对的话,还是靠人,靠团队来推进这个事情,但是我们这个行业里面,也是一个相对比较普遍的现象,如何去留住人才,设置怎样的一个人才策略,使得把我们这个好的团队留下来,并且吸引进去,这个我想,是不是各位嘉宾能够更详细深入的跟我们分享一点例子?

刘志强:人才方面的就非常多了,国外人才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通则,就是三金原则,第一,金色降职原则,退休,第二,隐色退休原则,你从我这儿干起来,最后能走到共和国总理,因为我是体制内的,有这个机会,像上海有一个市场告咱们央企,从上海第一个做起来,做到上海电机的董事长,就是让这些员工看到希望了,有动力,今天我们讲的不就是一个动力创新嘛,还有一个金口号的原则,就是说,我把我的股权、股份和你投资的东西放在一起,你在这儿会考虑,就是说我投入的时候,我能挣多少钱,还有一个,我会对这个项目认真负责任,这是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我现在做有一部分,就是说让那些老的项目完了以后,他走人了,这就不对了,里面有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目前国外把这些东西设计的都是不错的,包括人力资源的设计上面,都是由主要的公司来完成的。

实际上我们在做具体工作的时候,也非常重视各方面的,就是大的方针、路线定好了以后,公司也有一个方针、路线,将来我们怎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创新的发展,怎么找出路,所以根据这个方面,我们去寻找一些为这个公司一个发展的目标,我们去寻找一部分,这样的人才。我们来培养、寻找一部分适合我们目标的这一部分人才,但是金融机构有一个特点,我在这儿讲一句人力资源以外的话,金融机构有一个特点,因为我本身做过商业银行,也做过投行,有一个很深的,除了人才之外,规模很重要,商业银行跟基金,无论是PE、VC、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还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很重要,但是在规模,第二就是控制风险,只要把风险控制住,就可以去发展规模,我想PE也是一样的,就像证券交易所,或者讲纳斯达克这个,把中国的企业过去,也是这种,谢谢大家。

张望:我觉得,对于团队,首先是有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大家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在这个清晰的目标和愿景之下,大家认同这个目标。主要的资产,作为一个贬型化的上涨,我们作为一个基本的员工,在面对被投项目做讨论的时候,无论是意向还是投决,大家在定位上应该是平等的,沟通是一样的,这样的话,每一个在这种环境里面,个人的产业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我觉得首先要打造这样一个氛围,其次还有一些机制和保障。我们是非常重视这个培训,包括一些基本性能的培训和一些不同行业支持的培训,因为我们投的被投企业有几十家,上市的公司也不少于一二十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也不错,我现在对这个团队凝聚的这一点,我们是非常重视的,从外部、内部集合各种资源,来给我们员工搭建一个职业目镜,他在这儿工作的话,能有职位,能有很多的收获,这样的话,我觉得大家就更有一个意愿做好自己的工作。

吴克忠:原来投资活动为主,对人才的这种培养体制这一块,我们培训基地,我是觉得这个行业,的确人很重要,但是如果非传一代的人。我觉得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它的发展应该是建立一套机制,我们所说的机制是建立人才的要求,比如说我们发现项目,我们靠渠道,做渠道的未必非常熟悉我们这个行业的,你就是非常熟悉,你看到这个项目,里不一定能找到项目,这就是渠道。对项目熟悉了以后,你未必能了解你对项目判断这一块非常专业,所以这一块,发现价值,靠投资的团队,投资团队是判断和后面的分析,再后面就是服务,服务于团队,推出有推出团队,募资有募资团队这样的话对他们的要求降低了,所以说不同的行业,很多都原来不是这个专业,所以我们的意思是,如果过于团队的依赖,那我觉得对公司的发展有很大的要求。如果说标准化、模式华能够做得很深,靠一个人在专业方面的支力,靠一定的工具,然后再有各自的一些意见,那我觉得人够,基本上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培养一个机制,建立一套机制,可能更有好处。

董锦兴:我觉得主要是三个词来概括一下,第一个词就是细腻,这个基金能够相对有一些品牌,这个创始人或者这个团队有一个比较好的愿景和实力,做一些比较大的事情。第二,极为嘉宾提的比较多的是机制。基金里面,能够让员工有一个利益分享的机制,平时,还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成长、分享的一个机制,我们也是都会有分享的收益,然后应会有一些重点机制、项目人员,在项目的过程当中,也能够考虑项目未来的风险,能够把风险的收益匹配起来,另外学习成长这一块,我们也是尝试各种不同的方式,一方面提升项目人员也好,团队人员也好的服务能力,同时,我们每一个项目都是大会讨论的,我们所有的合伙人和工作层面的人员都在一起,针对项目从各个角度、纬度对这个项目有一个研究。第三,空间。刚才说,基金有一个比较长远的使命,这样的话,能够有机会在这个基金里,一边工作,有一个上升的空间,基于这个机制,基金的这个人员,能够有更多的积极性,能够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这几年当中,也有一批从近几年做起,然后陆陆续续的涉及到管理岗位的人员,所以感觉在整个的团队和人力资源这一块,从这三个方面体现。

陈芳:谢谢各位嘉宾,总结一下,每一个基金的背景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大家在新的理财方面有不同的策略,刚才几位嘉宾总结了一个观点,一方面可能是利于分享还有一个是在经营交流学习方面的机制还有一个上升的孔道,还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吸引人才。这是我们刚才讨论了第二个问题,刚才吴总提出了一个特别新的观点,设置一个好的制度建设,降低人才的要求,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要求,第三个问题,目前建立大资管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我们新增股权是继续做思路的股权投资呢,还是说适应现在大的环境,去拓展到其他的投资领域,刚才做主题演讲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听听各位嘉宾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刘志强:刚才单总讲的上下前后、前后左右中,这个我们也研究了很长时间了,做一些积极方面的尝试,比如说我跟自体创业来结合,也做了几个创作大厦,给一些创业的企业,入住的时候,我们拿房租作为投资,对于我们来讲,支持他的成长,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在风险防范上也会小很多,同时在这个方面,也可以申请到政府的一些补贴,我们做的,其中有一个比较小的规模,作为一个补偿,我们也就是研究这个,但是不光是很多的那个往上走的,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个投资实际上也是以结合我们创业投资的这个实践,所以大的风险是能把整个的风险给控制住。包括一些短期投资、中期投资,我们也在设想,像这次28号证监会出台的资产管理可以做公募资金,这些也做了一些尝试,因为我做大众银行,对资金的流入、流出有一些大概的了解,还是比较积极的情况,就是说各个方面还是挺多的,最关键的还是一个,就是人才,最优秀的人才来自于什么呢,有一次我跟梅总讲一个事,我说最优秀的人才,这个人做过十年央行,为什么做过央行呢,大的宏观经济的形势,知道这个经济的周期,做过商业银行,是知道有一个什么东西打包,可以在柜台上零售出去,做投行对具体的企业有一个闷热,怎么来做一些发展,这样还是比较难的,这是它的一个问题的理解,也是有一部分这样的人才,但是还是比较少。关键的问题是,要培养大家的一种意识,开拓创新的一种意识,就是自己给自己找出路的这种意识。

郑华一力:关于这个事情,我个人有两点看法。一点,我觉得是中国监管层或者是政策层面,因为国内的机构投资人,在二级市场上,机构投资人非常非常少,怎么来培养机构投资这一块,我们现在采取这样的一个措施,允许PE他们进入公募基金,以发展将来在公共市更多的机构投资来参与,所以我觉得,出发点还是这样的一个出发点。这是我仅提供个人的一种看法。

第二,如果有美国的这种PE,或者是公募基金发展的议程来看的话,中国也是在模仿,每一步,每一个环节,走在模仿美国资本市场来看,包括PE的一个发展,当然美国也是对公募基金是开放的,实际上它的发展模式,我觉得还是对基因是什么样的,不管是整个发展过来以后,你走过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后,回过来,最终可能还是定位自己的核心基因的业务地如果你一开始就是一个公募基金发展起来,不管后面发展什么,到最后看起来,最后真正拿到最好的业绩,最核心的业绩还是公募基金,或者是PE基金,我们也看到,很多美国的PE种类变回来以后,还是希望专注于发展自己的核心利益,虽然美国的政策是开放的,目前很多的PE基金,我们看到进入二级市场采取了开放的形势,他们对投股权,同时也是一种策略性投资,对冲基金这样的方式来并存的。

在中国,我相信也可以这么做,也是有一点,这是针对监管市场来思考的问题,就是监管的问题,因为不论是私募还是公募,存在一个相对利益当中有很多的关联,或者是所谓的内幕的东西,就是监管上来说是很难的,如果这是开放出来的话,要这么做的话,我估计监管方面是要加大力度的。

黄国强:现在有一些模糊,比如说向证券等公司,他们在向对方的延伸。随着这个延伸过程的加剧,我感觉是业务的种类和业务的深度不同,从这个题目上来讲,和资产管理者来说,现在比较大的经济公司有上千亿,整个卷上行业,下一步顺应大资管的要求,肯定是要加强第三方,在品种的设计上,比如说在PE品种的设计上,有自投基金,将来可能还有加深基金,还有类似于债权总额的基金,包括在业务的深度上,都有很多的创投基金,这是我的第一个预期。

第二,我觉得在大资管时代,有很多,比如说有一个机构化的平台的话,它的很多的系统是可以互相介入的,比如说对行业的认知,对这个机构,比如说对这个行业深度的认知,所以公募基金对这个公司的上市会有一种认知,但是基于这种认知的核心,实际上向对方去延伸,是有一定的核心能力。当然这个公司具体的操作风格和投资风格可能不一样,但是在中台和后台的搭建上,是可以互相借用的。五

第三,在目前的边界模糊之下,我感觉,客户的资源,包括RP的资源,相对来说,也是一种客户的资源,被投对象的资源,发挥的话,实际上需要这种坚持的基础上,需要有背景的机构来服务的。比如说作为同一个机构背景,可能需要有VC、PE、PIP的投资,来支撑这个客户在投资阶段的需求。

吴克忠:我觉得公募和私募,一个是资金来源上分,第二个,是投债公开的市场,还是投债私募的投资,你通过私下募集投下私人企业的市场,我们现在说,私募资金就是这样的,通过私募募集投向公开市场,通过公募募集投向公开市场,这就叫公墓基金,现在所谓公募和私募的。这种有一个好处,如果私募和公募可以在私募的里面在公募,公募很多做的,大家看枞阳电视台的分析,明天好一点,什么都是技术分析,大家都买进卖出的时间,就像刚才理事长讲的,我投这么多钱进去了,钱都哪里去了,作为社保,不应该这样做,应该是价值投资,怎么能做套利投资呢,如果没进去,990上不来,如果能卖下去,就下不去,那是因为你带来的,所以如果说都学他这样,中国每天都在搏斗,所以我觉得,私募基金就应该学会,你进入公募的时候,把这个发现价值的理念,培训和挖掘价值的理念带进来,而不是讲这种快进快出的理念,所以我觉得,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我们是这样做的。我觉得我们的确,私募和公募完全不同,在美国,如果公募去投私募,很难,基本上没有,因为私募很难做鉴定,很难以公开宝宝,我通过银行把它卖掉了,每一个月的报表怎么出?这是分私募,美国曾经有一个机制,我们自己也做过,如何将公募的资金募集来了投到私募,还有通过一个上市公司的平台,我从公募上募到资金,投到一个共和公司去,然后再投到一个私募去,然后把私募培养大了,就上市了,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市场,两边市场都没有成立,这是一个不成熟的状况。

黄国强:如果把私募基金看成一个企业来说的话,实际上对大家来说,也是一个选择,到底是做专业化的基金道路,还是做一个发展的策略,从融资方来说的话,这个应该还是根据各种不同基金的风格,基金和自己的能力去做,看看能不能有这样的一个机制去进行多元化的拓展,还是说是进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其实这两方都不应该有机会的,谢谢。

甄晓蕾:我觉得其实刚才各位机构对为什么参与大资管或者是机会已经阐述的非常明确了,从咨询公司的角度上来讲,我可以从LP,或者是金融投资者的角度分享一些我们的看法,我觉得有一些机构为了顺应投资的服务,提供多种产品,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丰富的资源,各个产品可以在平台上有一个好的优势。

我们的调研,其实是覆盖了公开市场的涉及,从LP,进行投资的角度上来讲,我们其实是把各个公司平台上的产品单一拿出来,和单一类别的产品进行比较,所以有的时候,你和专家比起来,可能就会有一些劣势,当然,如果LP有这种全方位的配置需求,你也可能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中国机构的投资者变得越来越成熟,而且越来越多,很多的时候,他们是希望表现专家,自己完成自己的的风险,把控,其实对于一些机构最多投资人提供一个配置上的,可能需求就不是太大了。

陈芳:这个话题有一个比较大的思想的碰撞,各位嘉宾奔着市场阐述了各位的观点,从这个资本角度讲,第一个是融资的问题,第二个监管的问题,第三个,私募、公募两种产品本身的特色的差异化。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个论坛就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