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两年时间内,房地产PE基金在房地产融资市场上异军突起,基金管理规模突破千亿,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作为房地产调控和信贷收缩的产物,在“新国五条”加码调控力度的情况下,房地产PE基金似乎面临着更有利的市场环境。
然而,与此同时,房地产“泡沫论”甚嚣尘上。以万科王石为代表的部分业内人士对于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表示担忧。那么,面临调控力度加大和泡沫论声音响起的复杂因素,房地产PE基金又该何去何从?
异军突起
根据数据显示,2013年2月中外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新募集基金共4支,新增可投资本量4.67亿美元,募集金额环比下降73.2%,较去年同期31.54亿美元的募资规模也大幅缩水85.2%。在募资大幅缩水的情况下,地产概念基金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2月新募集及新设立房地产基金各1支,同时新募1支主要用于开发和收购停车场的并购基金。
市场对房地产PE的热度在过去两年中持续升温。据统计,2012年共有94支可投资于中国内地的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完成募集,其中披露金额的90支基金共计募集59.55亿美元,新募基金总数较2011年有较大涨幅,反映出房地产市场回暖的趋势。在经历政策打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央行降息释放流动性后,投资者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开始出现反弹。尽管募集金额相比2011年仅有微幅提升,但相比整体PE行业2012年募资缩水的事实,房地产基金募资金额出现微增已属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整体PE市场共完成15支外币基金募集,其中有1/3为房地产基金,房地产基金募集金额约占全部外币基金募资总额的近三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外资机构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看好。
除了市场回暖外,房地产PE基金的升温背后也反映了房地产融资模式的变化。世邦魏理仕中国区投资物业部执行董事陈希认为,过去房地产融资以债权融资为主,但随着资产负债比攀升,无论上市公司还是国有房地产公司都面临较大压力,融资模式从债权转向股权的动力就比较大。
“房地产私募基金代表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代表着资金实力和整合上下游资源的能力,通过其资产管理和价值提升的能力,国内有些房地产私募基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忠诚效应。”陈希说道。
此外,星浩资本基金部首席产品总监罗维认为,在房地产市场经历了黄金十年后,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利润空间下降,风险也增大,市场不再稳赚不赔,也是开发商选择从债权转向风险偏好更大的股权融资的原因。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陈希认为,在银监会对于信托公司房地产项目债权融资模式的打压和房地产公司自身出于降低资产负债比的背景下,房地产PE基金是实现融资模式从债权转向股权的重要工具,而开发商引入私募基金后,对于提升其资源吸附能力也大有裨益。
房地产私募基金规模增长趋势还能持续多久?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都表示,还将继续很长一段时间。在罗维看来,房地产私募基金是房地产融资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从国外经验来看,不管是铁狮门还是凯德,都是自有资金加外部融资模式。而如今好的项目需要的资金量越来越大,有实力独揽项目的房地产开发商越来越少。”
从房地产融资市场的发展轨迹来看,陈希认为,中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尽管体量很大,但还有待更清晰的规划整合,以西方金融市场的标准来说,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现能够100%达标的房地产私募基金,市场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泡沫论来袭
当房地产私募基金正在崛起时,房地产市场泡沫言论近日却引发了一场全民大讨论。美国对冲基金管理人吉姆·查诺斯(Jim
Chanos)近日表示,要避免任何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有关的投资,因为这个泡沫已经变得“越来越大”。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同样认为,中国楼市存在明显泡沫,前景存在不确定的风险,一旦房价再次疯涨将可能失控而导致泡沫破裂,后果不堪设想。
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认为,房地产泡沫是不争的事实,只有少数地产商可能认为没有,还在那里认为房价会继续上升。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泡沫论言过其实。“我们也在关注,在目前阶段,中国房地产市场距离泡沫两个字还比较远。当然,不排除微观层面上某个城市(地区)存在这种风险。但是总的来看,特别是一、二线城市不仅没有泡沫,反而是大量的供不应求,从成交量数据上可以看出。”罗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