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投资资讯 >> 私募投资 >> 浏览文章

私募抢滩澳洲新大陆KKR抄底收购太平洋商品公司

2012-3-19 22:02:00投资与合作 【字体:

    近期,许多澳大利亚公司对外透露,一些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正在与他们密切接触,希望对他们进行收购。这对于澳大利亚的企业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由于经济情况的恶化,加之澳币居高不下,许多澳大利亚企业都在面临着严重亏损的局面。

  金属再循环集团西姆斯金属公司(Sims Metal)表示,在做出了6.14亿美元的减值支出之后,公司仍然需要承担5.57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于此同时,澳大利亚第一消费品牌太平洋商品公司(Pacific Brands)也公布,仅该集团旗下的内衣业务目前已经达到了4亿美元的亏损。

    KKR抄底收购

  2012年1月中旬,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巨擘KKR开始接触澳大利亚最大的消费品品牌公司太平洋商品公司,消息一经传出,立即使太平洋商品公司的股价上升了20%。太平洋商品公司麾下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其中包括Bonds、Berlei、Tontine、King Gee、Hard Yakka以及Sheridan等。

  此次收购由KKR主动发起,收购价格约为6亿澳元,按照1月9日太平洋商品公司的收盘股价每股0.56澳元来计算,该公司当时的市值为5.11亿澳元。在2007年7月,太平洋商品公司的股价达到了最高峰,当时该公司的市值曾超过30亿澳元,与当前公司的市值相比,该公司的市值几乎蒸发了83%。很明显,股价跌破0.6澳元是太平洋商品公司沦为KKR眼中猎物的主要原因。

  消费者需求的不足引发了零售业业绩的连续下滑,再加上制造行业的不景气以及澳元的强势,大大加剧了澳大利亚出口贸易环境的困难。内忧外患两面夹击使得在2010至2011财年,太平洋商品公司总计亏损1.32亿澳元。据专家预测,这种亏损形势今后只会变得更加严重。

  2009年,太平洋商品公司宣布将其制造部门迁出澳大利亚,此举直接导致1850名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的员工失业,这对太平洋商品公司的企业形象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此外, 2011年公司首席执行官苏·莫菲特(Sue Morphet)在企业遭遇困境时仍享受高薪,这严重打击了员工士气和投资者信心。尽管迁出本土为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产成本,但各种负面的影响仍拖累了太平洋商品公司的股价。

  许多人认为此次KKR收购太平洋商品公司或许能为这位制造业巨头的未来带来转机,同时对KKR来说,这也是一桩物有所值的交易。首先太平洋商品公司的负债状况目前为止一直维持在一个理性的保守水平,现金流也非常好。其次,如今的太平洋商品公司需要脱离公众的视线,在一些架构上做出新的调整。

  国际投资银行莫里斯公司(Moelis & Co)的分析师托德·盖约特(Todd Guyot)指出:“太平洋商品公司现在正在承受着结构问题的折磨,同时还要面对除中国以外其他地区成本上涨的挑战。”

  PE紧盯澳洲市场

  2012年2月初,美国私募股权投资老将德州太平洋集团向澳大利亚第一冲浪品牌必拉邦(Billabong)发出了总价近8亿美元的收购要约。但是,该估价因令股东方认为严重低估了企业的价值而被拒绝。必拉邦创立于1973年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最初它仅仅是一个为冲浪爱好者提供服务的水上运动品牌。随着经营理念的转变,必拉邦将澳大利亚的冲浪生活方式传播到国外,从而大幅提高了产品的销量,目前其已然跃升为国际知名的板类时装品牌,成为全球500强中排名第20位的品牌。街头风的设计赢得了众多青少年消费者的青睐。

  但是由于目前澳大利亚经济不景气,加之必拉邦身上背负着数亿美元的巨额贷款,收购谈判仍有望继续。此前必拉邦已经将旗下最成功的分支机构尼克松冲浪用具公司(Nixon boardshort and watch business)的一半股份转让给投资公司提兰特资本(Trilantic Capital Partners).

  与此同时,有消息称必拉邦之前曾与四维资本(Quadrant Private Equity)接触,有意成立合资公司,投资2亿美元以拓展必拉邦的户外广告业务。

  此外,墨尔本餐饮公司无瑕公司(Spotless)透露,该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收益将会出现明显下滑,为了维护股东的权益,该公司已经开始和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太平资本(Pacific Equity)接触,希望能共同寻找出一个可以使公司、股东以及投资方互惠的解决方案。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私募股权投资商对澳大利亚市场的关注已经达到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最高点。澳大利亚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委员会的首席执行官凯瑟琳·伍德索普(Katherine Woodthorpe)表示:“在次贷危机引发的萧条之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再次回到澳大利亚市场。”

  澳大利亚市场正在逐步回暖。数据显示,2010年澳大利亚市场发生的私募股权投资交易总额为25.3亿美元,2011年,缓慢攀升至36.4亿美元。尽管交易额度不可能在短期内恢复到次贷危机爆发前的最高点,但澳大利亚市场逐渐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公关注的重点是不容置疑的。

  澳洲市场成熟

  近期,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巨擘们频繁出入澳大利亚,并且向目标公司发出收购要约。这一现象可以被视为是2012年在澳大利亚发生的收购交易行为将明显活跃的信号。全球领先的独立调研机构晨星咨询(Morningstar)在最新出炉的报告中预测,疲软的经济环境可能会引起许多非资源领域的材料收益大幅下跌。加上缺乏投资者关注,许多循环经济类、市值规模小的股票可能会发生明显下跌。

  目前,许多公司都在以低于预期收益10倍左右的市盈率进行交易。低市盈率反映出市场对企业未来盈利水平的担忧,这很可能导致未来交易价格的进一步萎缩,交易价格甚至可能接近潜在收益的最低点。

  然而,财力雄厚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或许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要玩家,当下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关注本国市场的同时,也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转向海外市场。

  晨星咨询的高级资产分析师彼得·雷(Peter Rae)表示:“强壮的资产负债表、缓慢的有机增长前景以及便宜的资产价格,很可能会促使一些本地企业通过收购来追求成长。”大型的海外企业已经注意到澳大利亚市场的潜力与吸引力,且不论澳币居高不下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带来的好处,澳大利亚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目前都处于被私有化的最佳时节。

  消费力的不足,造成了许多零售业企业之间的惨烈竞争,致使许多企业目前处于收益不断减少的困境。很明显,目前是进入澳大利亚零售行业的最佳时节。

  于此同时,媒体领域也是各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收购的最佳对象之一。由于消费力疲软对广告收入的影响,绝大多数传媒公司的股价都出现了重大的下跌,该行业目前正在经历着从点到面的结构整合。

  澳大利亚区域媒体提供商南跨媒体(Southern Cross Media)、乡村付费电视运营商奥星集团(Austar),以及以媒体和广告为支柱产业的统媒控股(Consolidated Media Holdings)都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有化的对象。

  如果收购能够顺利完成,太平洋商品公司和必拉邦将成为继澳大利亚酿酒商福斯特公司(Fosters Ltd.)后,远嫁国外的澳大利亚著名品牌。其他被冠以“外国姓”的前澳大利亚知名品牌还包括著名冰淇淋厂商和路雪(Streets)、世界顶级泳衣制造商速比涛(Speedo)、奶制品集团奶农(Dairy Farmers)以及天然护理产品贝丽(Berry)等。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