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全食品成为稀缺品的今天,受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追捧的有机农业,其身价也日渐水涨船高。也就是在一个月前,上海最大的有机蔬菜种植企业——多利农庄,悄悄结束了它的B轮融资。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独家获得的材料显示,多利农庄的B轮融资,不仅融资总额高达1.8亿元人民币,而且,这轮融资也显示出时下有机农业PE热的另一个现象——对于一些想投资有机农业的PE而言,拿着钱想进去也未必会很容易。
无独有偶,另一家致力于生态农业的企业上海壹亩田实业有限公司,也于近期成功引入私募股权投资2000多万元。
在此背后,则是2010年以来,全国范围的生态农业产业遭遇PE追捧的局面,相比于去年,PE投资在今年也显得更加多元化。然而,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考虑到土地、投资周期等因素,火热背后也有其隐忧。
多利农庄第二轮PE
相比于2010年10月多利农庄A轮融资引入青云创投7000万元人民币,此次多利农庄的B轮融资,以1.8亿元人民币按2011年预估利润计,投后PE倍数(市盈率倍数)超过25倍。
这也意味着,有机农业PE也进入一个股权与菜价“同贵”的时代——此前,多利农庄的有机蔬菜价钱已超过20元/斤。
多利农庄总经理郭海曾告诉本报记者,2005年开始,多利农庄开始了三年的土地有机转换期。2010年A轮融资结束后,多利农庄被上海的私募股权投资界发现了价值,并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而此次B轮融资,在2010年A轮融资结束后便开始启动。
按照流程,有30多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参与了最初海选,据多利农庄创始人张同贵回忆,那时候慕名前来洽谈的投资者中,除了一些通过各种关系找来的投资者,同时也不乏中粮、高盛这样的投资巨鳄。
经过数月谈判,1.8亿B轮融资,最终花落以德同资本领衔的4家私募机构,包括美国的凯鹏华盈资本,达泰资本、汇通资本皆成为多利农庄的投资方。资料显示,德同资本,近两年来在农业项目上也屡有斩获,今年刚刚领投百年栗园的B轮融资。
“本来没有拿出这么多股权的,但有些关系抹不开面子,又追加了一些(股权)。”张同贵说。但B轮融资结束,他仍保持着他对多利农庄的绝对控股权。
据了解,张同贵在上海经营的30多家多利川菜,已基本变卖。他告诉本报记者,自从创立多利农庄以来,他自筹资金已累计投入1亿元,而多利川菜的“多利”招牌,也将在明年底到期交还给他。
在进入餐饮业和有机农业之前,据张同贵介绍,他也曾涉足过海运物流、矿产投资,而多利农庄,算是他的第三次创业。
与A轮融资的高调不同,B轮融资成功的消息并未公开宣布。张同贵告诉本报记者,按他的计划,多利农庄还将经历8~10年的稳健发展再谋求上市。
有机农业PE热捧
对于多利农庄第二轮融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本土私募股权投资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这是有机农业的前景所致。
在市场需求方面,“消费升级、食品安全、健康、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使得有机农业有一个真实的市场需求”,上述投资经理说。而中国处于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农业需求迅猛增长,城市化也造成土地闲置,皆为有机农业提供了发展土壤。
而对于企业的创新而言,目前也有一些企业和机构在有机农业领域,从事比如包销制、定制制、会员制等方面新商业模式的探索,这也将促使有机农业走出一条路,真正形成有品牌的企业。
此外,借鉴海外经验,中国台湾、日本和美国的案例,也证明有机农业有切实的市场需求,更不必说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市场处于发展初期,潜力较大。
这亦与近年来农业投资热潮分不开。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中国现代农业领域的投资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当年农林牧渔及农药、肥料、饲料等农资产品领域披露的VC/PE投资案例数量高达47起,这也接近 2006年以来投资案例数一半之多。
一些行业人士认为,之所以今年农业投资热,与符合产业政策、农业项目上市可操作性强等因素分不开,不仅德同资本等主流PE在农业领域的活跃度明显提高,连一些只做上市前临门一脚的投机性机构,也开始转向农业。
2011年,除了VC/PE领域热情不减,甚至联想控股也跃跃欲试,成立了农业投资事业部、民生银行则成立了现代农业金融事业部,而深圳高特佳创业投资公司则与农业银行成立了一只农业基金,规模高达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