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投资资讯 >> 私募投资 >> 浏览文章

“知本家”冯冠平孵化企业600家 科研是立身之本

2012-3-10 21:23:20光明日报 【字体:

“知本家”冯冠平孵化企业600家 科研是立身之本

清华园。深圳湾。太湖畔。

从当年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到科技处处长、校长助理,再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国内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风险投资的领军人物。

他的人生跨度之大,让人啧啧称奇。短短15年里,他带领深圳清华研究院创造了让人惊异的巨大财富:从成立之初的8000万元资产,发展到现在近百亿元的资产,增长了上百倍,孵化高科技企业600多家,促进150多项科技成果产业化。

他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实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以知识报国的美好梦想。

他,就是年已65岁、刚刚离任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原院长冯冠平教授。

“我愿意做一个架桥的人”

1964年,18岁的冯冠平从江南水乡走进清华园,成为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一名学生。

1983年,冯冠平在“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上”夺得银奖,他研究的“柔性转子控制系统”在世界上第一个解决了“振动中的主动控制问题”。联合国知识产权副主席对冯冠平竖起了大拇指:“中国人,了不起!了不起!”

1993年,从德国归来的冯冠平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科技处处长。上任后,他痛心地发现,现有的科技体制机制存在着种种弊端:人才济济的清华大学每年都有数百项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奖励或获得专利,但将这些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的能力却非常之低。

“清华的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确实不多,但这个问题不是清华一家的问题,而是国内整体性的问题。”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看出了冯冠平的心思。“学校任命你为科技处处长,就是想让你打通科学和产业之间的断层,在高校和企业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这座桥梁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条阳光大道!”

听到这里,冯冠平不禁热血满腔,当即向校长立下军令状:“我愿意做一个架桥的人,也愿意做桥上的一根钢筋、一颗铺路石,纵然桥断了,摔得粉身碎骨,只要能为后来的架桥者提供一点经验和教训,也值!”

然而让冯冠平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第一仗就遭遇了“滑铁卢”。

1995年,冯冠平带着他花了十年心血研究成功的“新型石英晶体力敏传感器”到广东召开发布会,想把这一技术推上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线。

发布会上,冯冠平作了详细的说明和演示,但现场没有一个人举牌买他的技术。为了能转让成功,他顾不得面子和损失,咬着牙把本来定好的20万元起价一降再降:15万……10万……8万,直到降至5万元,依然没人举牌。

“想不到,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价值500万元的成果,在国内降到5万元都没有人要。”冯冠平说,当时的心情,恨不得地上有条缝,一头钻进去。

但是,冯冠平毕竟是一个不轻易言败的人。

1995年,深圳确立了发展高科技的战略目标,决定吸引一批著名大学来弥补本地科研实力的短缺。清华大学与深圳一拍即合,决定在深圳建一所研究院。

得知消息的冯冠平按捺不住了,他立即找到王大中校长,主动请缨:“我要到深圳清华研究院去,到那里实现我的、清华大学的甚至是全国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梦想!”

就这样,在知天命之年,冯冠平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探险。

“我是一个"知本家"

1998年,深圳清华研究院大楼终于封顶。但当时研究院除了这幢大楼外,一无所有。

面对着一座空楼,冯冠平的眼中闪烁出光芒:“大楼是死的,人是活的。既然只有大楼,那就要把它给用活了!对,就从大楼开始,美国、德国不是早就有"孵化器"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利用大楼做孵化器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建立一个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增值服务的孵化器,这样我们的起点就高了……”

冯冠平听说有几位深圳大学的老师在开发手机短信服务业务,凭借多年经验,他知道这个东西绝对潜力无限。冯冠平马上亲自上门。

“你们到我的研究院来吧!我看好你们这个项目的市场前景,给你们2000平米的地方。至于租金,可以作为股权入股,你们看怎么样?”冯冠平诚恳地说。

蜗居在家的几位老师高兴极了,欣然接受。就这样,这家名为“清华深讯公司”的企业成了清华研究院“孵化”的第一个鸡蛋。5年后,美国微软公司出价2000万美元收购了这家公司,清华研究院“以租金换股权”的投入方式获得了几十倍的回报。人们这才知道,冯冠平这是抱回了一只会下大金蛋的“神鸡”。

在清华深讯公司之后,研究院又成功孵化了第二家、第三家高科技企业。到1999年底,研究院孵化器开张一年时,整个研究院大楼的入住率达到90%以上,在大楼内“保持孵化”状态的企业达到60家。

孵化器运作的成功,使冯冠平更加坚定地认为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抓住有利时机,在院务会上又提出立即建立孵化器的支撑体系和资本运作体系。研究院决定成立新材料与光机电实验室,加快建设电子设计自动化和网络应用技术实验室,同时筹建深圳力合创业投资公司,解决研究所和创办企业的风险投资问题。

2000年,深圳力合创业投资公司收购了上市公司粤华电20%的股权,实现了资本市场的一次大跨越。紧接着,又通过售让正在蒸蒸日上的深圳华冠电容器有限公司30%的股权议案,公司顺利实现了在该项目上的资本退出。经过这样的运作,力合创业投资公司迅速扩张,十年间资产总额增加了163倍。

数据最有说服力:15年间,深圳清华研究院共有600多家企业入驻接受孵化,企业在孵期间销售额增加7.8倍,利润平均增加了8.1倍,发展速度是社会上同类公司的6倍。研究院办得红红火火,不仅在深圳办出了声势,而且享誉全国。国内多个城市的代表纷至沓来,邀请研究院去当地办园。江苏省由省委书记带队,组成了一个包括全省各市领导在内的团队,前来参观考察。

如今,深圳清华信息港、珠海清华科技园和设在无锡市的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等一系列园区纷纷建立起来,研究院的科技孵化园地规模越来越大,为更多的小型高科技企业创造了发展空间。拓邦电子、和而泰、力合股份等一大批上市公司都是在这个“摇篮”里成长起来的。

冯冠平的影响越来越大,连续两届获得中国创投界的“奥斯卡”大奖中国创投届风云人物先锋奖。现在,当有人和冯冠平开玩笑说他是个“资本家”时,他总是一脸认真地告诉别人:“我是一个"知本家"!”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