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化的天使会碰到不断优化的早期的VC劲敌。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一些VC的决策程序越来越像天使。一些VC给合伙人一年一次决策的机会,只要合伙人认可这个项目便可投资,也就是说,这样的投资带上了合伙人的烙印,这让一些机构化的天使基金面临更严峻的环境。
孙淘然提出,可以从这样的视角来分析这个问题,把最牛的项目和最牛的投资公司列在一起,会发现对不上号。这是因为创业投资这事就是“有心插花花不开”。在他看来,孵化器模式成功可能性不大,“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不过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创业者主动到外面去接受风雨。
天使投资的主角应该是个人。“不要把投资人神化,他就像帮你带孩子的保姆,一半是天使投资人一半是创业者。”孙淘然说。而对于天使机构,要求它做到这点却很难,他们身份比较尴尬。个人天使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机构化天使投资则是一份工作。或许这就是造成天使投资机构化运营悖论的原因。
记者观察
天使机构化不如成立俱乐部
天使投资机构化运作,是目前中国天使投资行当最大的泡沫。这个泡泡很明显,却没有人愿意戳破它。
一些打着天使旗号的基金,用一套风险投资(VC)的流程和标准在筛选项目。如果说只是把投资额度更小、阶段更早一点儿的VC改弦更张、美其名曰“天使”,那么天使还会是天使吗?
虽然美国也存在天使投资机构化的案例,但是它有坚实的基础,比如成立了多个天使俱乐部之后,在有众多个人天使投资人之后才出现。而当下的中国天使机构满天飞,这是极不正常的。
对于天使项目,机构的作用往往没有个人更有效果。比如,沟通成本增大,多层传递;决策反应慢。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人愿意退而求其次,要机构化运作天使投资呢?
最大的动力源自投机。对于天使机构的管理者来说,他们用一套当下热度最高的关键词作为标签,在融资时讲故事更容易讲。天使机构背后的投资人也为了获取那可能存在的高利润,而非真热心天使投资。
天使机构化的冲动有可能会破坏刚刚起来的天使投资氛围,同时也会搅乱整个股权投资产业。第一,机构理性摧毁个人感性,减少个体天使人的行为,阻碍创新。第二,机构天使干一些VC的活儿,误导投资人,最终导致投资人对于贴天使和VC标签的无实质差别的基金有不同预期,造成VC募集更难。第三,对于创业者而言,机构的投资经理和天使投资个人在创业经验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拿到机构天使的钱会减少一个创业合伙人,招来了一个婆婆。
也有天使投资人说,我一人投了很多项目,一个人根本管不过来了,所以才机构化。如果是这种情况,拿自己的钱请一些人过来帮忙打理项目,这类天使机构并没有失去天使投资人的本真。
天使投资最本质的特点是投资人用自己的经验去帮助创业者,钱往往并不是第一位的。而这恰恰是机构化运营之后欠缺的。
在个人天使不发达的情况下,如果天使投资市场被一群没有创业经验的投资经理主导,那么中国天使市场会被带向何处?创业者迎来的是天使还是魔鬼?
天使机构运作,最大的好处在于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共享智慧和分散风险。这是机构天使存在的价值所在。殊不知,实现这三个愿望对于天使投资人来说,还有更好的选择方式,比如组成以物理距离远近来分的天使投资人俱乐部,通过松散式的合作方式也能达到上述效果,也少了机构化的弊病。
天使机构化应慎推,天使投资不是生意,要让天使散落人间,应该鼓励优秀的个人当天使,而不是把它当做买卖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