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投资资讯 >> 投资银行 >> 浏览文章

人眼花缭乱的投行职级 晋升惯例致高职级含金量骤降

2012-8-1 6:40:20证券时报 【字体:

    眼下券商投行人员名片上五花八门的头衔让一家拟上市公司董事长找不着北:把一张张挂着“高级副总裁”、“执行总经理”、“董事总经理”等不同头衔的名片握在手中比了又比,还是分不清谁是领导,只好对“高级副总裁”夸了句:“这么年轻就做到高管了,有前途啊!”可旁边的董事总经理闻言脸却立刻沉了下来。

    几乎所有的行外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尴尬:在一群拥有副总裁、高级副总裁、总监、执行总经理、董事总经理等不同职级的人群里打转,常常因搞不清楚状况而得罪投行团队甚至误事。一个常被人提及的例子是,一位在华尔街大型投行任职的、职级为“副总裁”的年轻人,在国内引得一位副市长隆重接见。

    烦恼的不止是行外人,证券公司高管们心头也不舒服。公司总部副总裁不如投行部门高级副总裁、董事总经理受欢迎;董事总经理和执行总经理总让人难分清“大小”。

    于是乎,有些证券公司名片从外观上开始区分高管与普通员工的差别:有些高管的名片相对更大一些且排版独特;有些高管的名片则在名字上刻上了金线,以示身份独特。

    投资银行花样繁多的头衔近两年像大部分舶来品一样受到了国内投行的热烈追捧,从合资券商到大型券商以及部分中小券商神速被复制,而董事总经理(MD)——投行最高业务职级正不断吸引投行人为之奋斗。

    经过对国内几家大型投行的了解得知,这套从海外投行引入的职级系统最早落地国内投行,由低到高分为五大级:分析师(Analyst,简称AN)、经理(Associate,简称A)、副总裁(Vice President,简称VP)、总监( Director,简称D)、执行总经理(Executive Director,简称ED)、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简称MD)。

    依照海外投行经验,应届毕业生从最初AN到A需要至少三年,此后两个级别的晋升需要两年以上, VP或者D晋升至ED需要三年,而由ED升至MD则要参照业务能力和业绩贡献度等综合指标,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部分国内投行还在A和VP前增加了高级(Senior)一级——分别为高级经理(SA)和高级副总裁(SVP)。从此,SVP职级在不少场合让MD、ED和总部副总裁黯然失色。

    这套旨在对投资银行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管理的洋系统嫁接于中国投行后,伴随近两年国内投行业务的蓬勃发展和从业人员人数的激增,洋职级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

    最为明显的是,投行每年级别晋升的惯例导致高职级含金量骤降,MD和ED越来越多。5年前,一家合资券商的MD可能不到20个,如今人数可能翻了几番。

    因各家投行对职级定义并不统一,拥有同样从业经历、年龄以及业绩的员工,在不同公司职级可能完全不同,这种现象在联合承销同一个项目时时常遇到:类似年龄、履历的年轻人,一个是SA,一个可能是SVP,其得到的发行方待遇由此迥异。

    更多的则是对职级追逐所引起的行业乱象。不少投行管理层出手阔绰,挖角而来的人才职级直接连跳两级,由此诞生为数不少的通过不断跳槽迅速升至ED的年轻人。

    德意志银行亚洲区投资银行部主席蔡洪平曾表示,其在瑞银集团时,旗下一些投行员工出走的重要原因便是国内部分投行能够给予其MD的头衔和待遇。在其看来,很多投行从业人员越来越看重职别和薪酬,而非责任和承诺。

    中国金融市场一直存在重职级,轻专业的思维。相信当国内投资银行业务技术含量大幅提升后,投资银行的文化会趋向专业化、精细化,届时,现阶段投资银行关于职级的一些怪现象将逐渐消失。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