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产经新闻 >> 互联网 >> 浏览文章

冯大辉十年莽撞 IT 路(2)

2013-1-15 7:21:02itwriter 【字体:

按:博文视点周筠老师多次叮嘱我写点关于个人成长的心得,颇感压力。回首在 IT 这个行业也差不多有 10 年了,在互联网也有 7 年之久,没做成什么惊人的事业,也没什么赚到大把的钞票,如果冒充什么成功导师大谈人生感悟岂不是会被读者朋友笑掉大牙,当然引来板砖也说不定。如果说有可取的,恐怕也就是自己莽撞的混入这个行业阴差阳错的一路走过来,有些教训或许能供朋友们参考一下。所以,硬着头皮记录一下过去几年的流水账。是为序。

唯一幸运的事情

我是东北人,家乡是一个产粮大县,周围上百里都是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田,春耕秋收的时候倒也非常漂亮。只是小的时候家乡经济并不发达,回想起来仍然没多少好感。从小到大,没吃过什么苦,没享过什么福。小学的时候,有幸遇到了一位很好的启蒙老师,很大程度上启发了我的思维,让我终身受益,现在想起来,真的要感谢他!这么多年回顾一下,我有很多运气不错的时候,比如初中升高中,全校几百个学生,我是唯一一个进入我们这个县级市重点高中的(可想而知教育质量如何之差)。这并不是我如何刻苦或是如何聪慧,只是带着偶然性的幸运而已。至于在 1997 年能被保送上大学,说来也很巧,那一届的同学里其实有一些有力的竞争者,但我是属于平时学习成绩还算相当不错的,而且会考成绩全部优秀,在当时的班主任郑老师的据理力争之下,居然最终保送成功。我曾经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家里背着我走了后门托了关系,很遗憾,最后证据不足,因为我们家经济上没有实力,也确实没有这方面的关系。只能归结为运气较好,当然还要感谢我的老师对我青眼有加。

我不知道如果我参加了高考人生会怎样?当时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远非现在这样上大学这么容易。而我尽管其它科目成绩都不错,但是物理成绩是忽高忽低,我之所以走另一条「安全系数」高一点的路,多少也是出于这个担心。没能参加过高考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以至于好些年经常做梦都是马上要进行高考,或是满头大汗的在答题,然后在惊慌中醒来。扯远了,确定了自己被录取之后,和周围的同学相比,我一下子多出来几个月的空闲时间,非常悠闲的时光,着实看了不少书。我从很小的时候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只是限于条件,找不到太多的有趣的书可以读,这次算是弥补一下。在我养成的习惯中,可能阅读是唯一的为数不多的好习惯之,这么多年以来,我每年总要给自己留点空闲时间读书,真的是一种乐趣。

很多朋友应该知道我大学的专业学的是生物学,有的时候我说是生物技术。其实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的大学专业到底应该怎么界定,因为我们的班级叫做「生物基地班」,隶属于「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听起来挺高端的,当时全国这样的班级并不多,我当初是学校的第一批。在上大学之前并不知道自己对生物兴趣有多大,只是当时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选择历史,要么选择生物,考虑到历史属于文科,选择生物似乎更适合一个理科学生,家里对这个也没有多大的意见。当时影响这个选择的是上一年和生物有关的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报刊杂志上都是相关的报道。想到自己以后有可能做这方面的事情,还是很令人兴奋的。我甚至还给面试我的老师介绍了一下什么是克隆。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的一些选择会影响我今后人生的道路。

到了大学以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生物学中有些基础课程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开始的时候还可以硬着头皮将就一下,到后来就随心所欲了,专业课的时候神游天外,到了考试之前才去临阵突击。遗憾的是,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的确并非什么天才,短时间的冲刺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当然,结果也不是非常的差。但这样下去终归不是问题,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干脆选择了逃避,我偷着联系了历史系的基地班,要转系「跳槽」过去,一时间,引起了学院内的轩然大波,因为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再说,所有人都觉得我们这个专业相当的不错,为什么会有人要走?这不是也丢了院系的面子吗?经过系里的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最后我终于洗心革面,答应老师,要好好学习专业课。总算是暂时平静了下来。经过这一次的折腾,自己的「空间」似乎大了一些。去系里的计算机室似乎受到的约束甚至也小了许多。因为属于教育基地班的缘故,当时院系斥巨资兴建了一个计算机室,配备的是 486 的机器,少数是 586 的机器。和我同期前后上大学的朋友应该对当时那种计算机房还有印象,进来都是要穿鞋套的,还要登记什么的,而我们系看管计算机房的老师似乎生怕学生把计算机捣鼓坏了,整天象防贼一样防备着学生多占用上机时间。这个老师肯定也听说过摩尔定律,但他肯定不知道如何提升计算机的利用率,不知道如何发挥计算机的最大价值。在我们毕业的时候,那个机房已几乎无人问津了 – 因为机器相比之下都太古老了。

{据说,这么多年之后,我已经是学院里的一个异类的传说,很多老师会把我当作一个典型的例子,不好好学习专业也能做点对社会有用的事情,也让师弟们获得了一点空间。}

我在上大学前没怎么接触过计算机,那时候周围的同学中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的,要么是家庭条件相当好的,要么是游戏迷,幸运的是,当时在电脑上玩游戏的价格对我来说过于昂贵。到了大学有了接触计算机的条件,我当时的兴趣应该也并不是最狂热的,只是好玩而已。因为开的计算机课程都是一些基本的概念,二进制什么的,编程课是 BASIC,老师其实也并没有讲多少内容。上机的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大家肯定猜不到:用 Windows 自带的画图程序描摹蔡志忠的漫画。BASIC 我到现在也不喜欢这个语言,总感觉接触不到底层,或许是我的性格使然。当时的计算机图书,谭浩强的大作几乎就是教科书的代名词,遗憾的是,他的C语言的教材,就像是他那本 BASIC 教材用 C 语言翻译了一下。非常偶然的一个机会,在图书馆看到一位师兄拿着一本 Linux 的书,我在图书馆多次看过 Unix 的书籍,苦于周围没有相关的环境没办法深入学习,而 Linux 这个词不知为什么让我印象很深,以至于回到宿舍我还和同学说起来这个事儿。很快,国内陆陆续续有更多关于 Linux 的报道了,而且,可以买到系统介质光盘了,这样就可以偷着在一些机房安装起来,然后偷着练习一会儿。尽管这样,实践的机会仍然比较少,以至于很多 Unix 下的东西,我都是背下来的。现在回想起来,也真够费劲的。我最不能原谅学校的一点就是学生宿舍用电实在是太「节能」了,每天 10 点半熄灯,而且电压还不够,想弄一台电脑放在宿舍内也不可能。至今想起来仍让人愤懑。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好像还是老样子。有些陈腐的观念,十年前和现在并无不同。

说这些并不是强调我对计算机有多么热爱,对我来说,只是感觉这是一种能够谋生的可能,而且,还比较有趣,对我更有趣的事情无疑更多,但不是所有有趣的事情都能变成一种职业。所以,选择计算机,至少比我所学的生物学要有更大的可行性。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所有人都说生物学是 21 世纪最有前途的学科,我想,那也有可能是 21 世纪后 20 年才会发生的事儿吧,我没有办法等到那一天。

相比在计算机上投入的时间,可能我花在听音乐上的时间更多。可能摇滚算是一个愤青的标配了吧?在大学里我是中国摇滚乐的死忠支持者,四年下来,为了这个爱好倒是耗费了我不少饭钱。但很明显,在中国做音乐很难让你吃饱饭(可能这一两年好了不少)。另外,音乐这东西除了所谓的灵感之外,必须要足够时间的磨练才可以,所谓一万个小时的训练。这么多年回头看看,那帮摇滚人的确不争气,和这个国家一样,挺让人失望的。现在很多音乐人一出场就「同一首歌」的范儿,偶尔看到让人不胜唏嘘 — 这群人不是挺有性格的嘛,怎么都混成了这个样。

互联网对我的影响是逐渐发生的,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应该是在 1998 年,并没有其他人说的那种「震撼」的感觉 - 因为速度实在是太慢了。直到后来自学计算机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查找各种资料(当然上网费用也逐渐降了下来),才一点点的体会网络的妙处。互联网对我这样的穷孩子来说,是一种信息上的解放。网络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辽阔,甚至可以无限延伸的世界,使得我了解到更多荒谬但是又现实的东西,使我认识到更多的可能从而突破自身的障碍,我想我的人生观应该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形成的。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会成为一名误人子弟的教师?或是一个不合格的工程师?不管怎样,不会是现在的我。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自己,我们这一代人都应该感谢互联网,而能接触到互联网是我们这一代人唯一真正幸运的一件事。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