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
现在,Facebook平台上有8亿多活跃用户, 每个月都会有300亿条的动态更新,每天上传850万张照片,平均每秒钟3.125万次评论回复。这些庞大的数据,都存储在美国俄勒冈州的普林维尔Facebook数据中心—一个投资达2.1亿美元的建筑内。在它的周围,还有亚马逊和谷歌的数据中心。
正是依靠里面的部分信息,让艾德思奇的软件能够找人,比如现在有一款新出炉的咖啡想在Facebook上投放广告,艾德思奇接下这个案子后,会首先对产品重新规划。
唐朝晖说,他们要同客户沟通,这款咖啡的定位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有时,客户会给出很多描述性的语言,比如它颠覆了传统的咖啡口感,有水果味,它针对的是25岁左右、在美国一线城市上班的白领阶层,以女性为主,这群人对生活品质有很高的追求,更易于接受新兴事物,对于新口味也勇于尝试。
传统的社会统计可能耗时好几个月才能找到这群人,但Facebook则不同,它有用户的基本属性—年龄、性别、职业等等,这些资料在用户注册时就已填写,其他的数据则来自于用户自身的“行踪”。用户在Facebook上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以为自己的活动不受窥视,但是Facebook却保留了所有的数据。
能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中迅速找到属于用户自己的数据,要归功于“like”按钮,这项来自于Facebook的最大创意,可以出现在任何一张照片、消息,甚至是广告的左下角,当你对这些信息感到有兴趣,点击一下“like”时,你的这个interest(兴趣),就已记录在案了。因此,假如现在有个符合条件的用户,恰好也喜欢喝咖啡,看见关于咖啡的信息都会点击“like”按钮,每一次点击自然就会产生一个数据。
所有用户的行为都会成为艾德思奇分析师团队可利用的数据。他们会根据用户的特点和行为嗜好,制定投放策略,通过AFP软件中各种针对人群的定位功能锁定目标人群,上传发布相应的图片和文字广告,进行广告投放。而广告投放后产生的数据,又能通过AFP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以图标形式反馈到分析师和广告主面前,可以迅速地总结、调整和优化策略,并调整目标人群的各种参数,实现更精准的投放。
简言之,艾德思奇的分析师团队会和广告主一起围绕用户展开数据营销,利用AFP软件从Facebook获得各种数据,尽可能地把每一个用户(user)变成实实在在的消费者(consumer)。
这些咖啡广告,最终会出现在用户Facebook个人主页的右边,赞助链接的下面,当然,每个咖啡广告也会有“like”按钮,用户以后的每一次点击,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数据,艾德思奇会根据投放后获得的数据不断调整策略,再次投放广告,总有一天,当咖啡的价格、口感等都达到用户的需求指数后,用户会尝试购买,数据广告策略就宣告成功。
整个广告过程的规律并不复杂:制定计划、寻找受众、投放广告、获得反馈、多次修改、再次投放、再次反馈,直到购买、广告成功。这一切,都围绕着用户的数据执行,“因为是Facebook API全球首家授权的合作伙伴,合作非常紧密而深入,所以,艾德思奇总能获得最多的数据,哪怕只是多一个字段的数据,结果也会不一样。”谈及艾德思奇的优势,海外营销事业部总经理尹天英认为,是数据,让艾德思奇更了解受众和广告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