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ath上线后几个月,谷歌提出以1亿美元外加基于财务表现的2500万美元收购Path,而莫林表示拒绝。据报道,在这件事情上,三位创始人的意见并不统一。尤其是米劳,他远没有另两位创始人富裕。经历过Facebook疯狂扩张期的莫林不是第一次面对诱惑,为这次收购,他甚至不惜和投资教父罗恩·康威交恶,因为后者极力主张他卖掉公司。
他们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推出了全新版本的Path。整个2011年,除了拒绝Google收购,Path只推出了几个并不新鲜的新功能,比如发布到Facebook的按钮,像Instagram那样内置的滤镜,有几个还是收费的。
因为用户增长缓慢,他们甚至被媒体列为“硅谷昙花一现的创业公司”之一。直到当年12月,他们推出Path2,才重获关注,用户总数在18天内猛增30倍。在上线17个月的时候,Path拥有了200万用户。
莫林并不急于扩大用户群。“我们想实现缓慢的,有机的增长,而不是病毒性地扩张。”他说。他曾不止一次说过他想做的是慢公司。“我说的慢,其实并不是真的慢,而是不急于求成,但在执行时是丝毫不能含糊的。”他们改变产品设计时十分小心,着眼于长期的国际化设计,而不是急于推出产品。然而人们将他的慢公司策略理解为产品升级缓慢,这让莫林感到十分遗憾。
莫林的募资能力也让他有条件去执行“慢公司”策略。他在2011年初拒绝了谷歌的收购,转身就又成功融资850万美元,其中,IndexVentures和FirstRoundCapital天使投资时就加入进来。
下一个社交帝国?
著名日本企业家、麻省理工媒体试验室的负责人伊藤穰一是Path的支持者,他和大卫·莫林、肖恩·范宁是朋友,并在Path开发早期去探访过他们。伊藤穰一十分看好莫林对移动市场的判断。
关于产品的早期形态讨论让他十分着迷,比如游戏设计的艺术,UI设计和其他让应用成功的元素。
他在博客上阐述开发移动平台的心得:你得带着一种“初学者”心态走向移动平台。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说过的话:不可同侍二君。你不可以想当然地请一个移动开发者把为互联网所做产品的界面给直接拿过来,一股脑地塞到移动设备上。
在新版Path里,“醒了”和“睡着”就是用户的全部状态。莫林在Quara上说:“在PC时代,我们会经常问对方:你现在是在线还是离线?而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了。
对你来说,不是睡了,就是醒着。”现在的Path是一本智能网络日记,你能通过它和亲密的朋友分享大量的内容,也能有选择地分享到其他社交网站。Path最近增加了一项新功能,整合Nike+,记录用户的跑步信息。
然而Path并未完全开放第三方平台。莫林曾参与Facebook平台的开发,在这个问题上他更为谨慎。“我们喜欢Path的实时性,我们想要确保出现在新鲜事里的内容都是有用的,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他在发布新功能时说。
今年3月,莫林在接受科技博客PandoDaily创始人SarahLacy专访时,阐述了Path真正的愿景:“如果说Facebook是城镇的话,那Path就像是一个家庭。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社交网络,但都不可或缺。”
了解Facebook弱点和优势的莫林,正在将公司带往Facebook相反的方向。他会不会制造出一个新的帝国?一个有耐性的创业者不会现在告诉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