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产经新闻 >> 互联网 >> 浏览文章

社交网络立于技术 成于关系(2)

2012-5-7 8:08:43爱范儿 【字体:

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络企业Facebook在4月初以价值10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了图片分享社交程序Instagram。这则新闻,随即以最快的速度占满了各大报纸、科技网站,扑天盖地的深度报道和各种分析随处可见。

社交网络立于技术 成于关系

这个2004年才正式上线的网站,不仅用8年的时间在全球积累了9亿用户,更是在经过高速增长的两年后,用10亿美元收购了一个创办不到两年、仍未摸索出盈利模式的10多人团队。现在在Google的搜索框里键入这两个公司的关键词,自爆出收购新闻起的两周时间内,可以得到11,800,000个词条。

此刻,很多人可能已经忘记了发生在五年前的同一个相似故事——Google收购YouTube。2006年11月,当时的Google差不多也是刚刚创立8年,而16.5亿美元收购的对象——YouTube,创立时间同样不足两年:21个月。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这次迄今为止金额最高的收购,不仅吸引了投资行业、互联网界的极大关注。同样令人关注的是,在互联网中被服务的一端——用户群中也激起了不小的反响。打开电脑,各个社交平台上的朋友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转发了这条新闻,仿佛是自己就职的公司被收购一样。这番热闹,恰好反映这次收购的里程碑式的影响。

技术与匿名

Facebook诞生于2004年的哈佛大学的学生宿舍,起初只是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网页平台,两年后面向所有拥有有效邮箱的人。设计简洁的页面上,起初只是一些基本的个人信息的填写,用户可以上传照片、互相评论留言等等。另一厢,Instagram的登陆苹果AppStore商店是在2010年10月。它有着简单却不乏设计感的界面,就连表示赞许的图标都不是简单的一个“大拇指”,而是一颗红色的爱心。

彼时,有着极为清晰的视网膜屏的iPhone4已经开始售卖了4个月。这一次的开发者不再是象牙塔里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而是两位非计算机专业的年轻编程爱好者。因为本身只是一个基于iOS的程序,起初的用户都是拥有苹果移动设备的用户。这两者的起点都始于局限,但都在极短的时间里,积聚了难以想象的活力。

网络虽然一开始就在于连接,但是如何去构建这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社交网络?上网者又应该如何通过这个新媒介进行沟通?这是早期从事社交方面的网络公司以及使用者们需要通过自我探索去寻找答案的问题。如同1993年7月5日首次登载于在《纽约客》上的那幅著名漫画一样,一只正在上网的狗,告诉蹲在一旁的狗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2000年,一项由莫拉翰-马丁和舒马赫(Morahan-MartinandSchumacher)所做的研究表明,在电脑屏幕前,网络赋予人“可以任意身份”的特点,是构成上网冲动的一部分。那时的互联网社交被由匿名所带来的未知充斥着,虽然互联,但缺乏透明,加上本来匮乏的相关的互联网应用服务,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几乎没有什么交集可言。

开放与联接

上面提到2004年创立的Facebook一开始的用户是那些开始独立学习生活的大学生们。除了平常的学业之外,和同学间的社交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保持或是辅助现实中的社交生活,网络逐渐从之前的用来掩饰真实身份,变成了强化现实社交的工具。当时的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也丰富了起来,在线搜索、在线购物、在线听歌等等。

经过几年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互联网的世界,其实完全一个可以和现实生活相互补充的。我们开始发现互联网不仅仅是用来和线上那些虚拟的朋友交流的平台,而很多日常的事情也完全也可以依靠它来完成。自Facebook这样一个新兴的社交平台出现,大家对于网络社交的认识开始有了些改变,之前匿名的网络文化开始慢慢向着更为透明、开放、真实的网络文化前进发展。

2000年互联网用户数量是3亿6千万,2005年全球上网人数突破10亿。而根据世界互联网数据网的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球已经有近23亿人在线。北美以78.6%网络使用覆盖率位居第一,而在非洲虽然现在覆盖率只有13.5%,但是相比较2000年的情况,整整是10年前的30倍。

2011年,在移动应用数据分析公司Flurry的一份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了智能手机用户花在移动程序上的时间超过在电脑上浏览网页的时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记者SteveSilberman在数码杂志《Wired》上发表了一篇有关于Nokia未来发展。在文章中,他对于21世纪手机的设想便是:一个能装在口袋里的,时刻与高速网络相连的移动通讯设备。

的确,越来越丰富的互连网服务范围,通讯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家开始热议的“云”,虚拟世界开始无缝的与我们的真实生活衔接起来。社交网络不再但是一个冷冰冰的由计算机语言所建造的简单沟通平台,而成为现实的一个自然延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