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既是阿里集团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同样也是阿里生态系统成长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风险。阿里是否有能力快速地解答这些问题?不管别人怎样,马云已经开始为自己担忧:“大多数公司,当他们做得不错时,他们就会享受现在的精彩生活。他们不会为5年以后担忧,但是我却在为5年之后的阿里巴巴担忧。”
所以马云决定,“当我们沐浴在奢侈的阳光中时,让我们修修屋顶吧”。对于擅长折腾的马云来说,修屋子容易,但是把一家ShoppingMall(平台)改造成一个智慧城市(生态系统),马云能做到吗?马云离自己的理想,究竟还有多远?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阿里及阿里的危机。
模式协同未知数
马云一直不喜欢将阿里比喻为一个帝国,但是它越长越像个帝国。创办至今,阿里集团从最初的B2B迅速拓展到C2C、B2C、电子支付、广告联盟、云计算诸多业务领域,旗下众多子公司也是分分合合,不断地进行业务的调整。在盘根错节的业务关系下,帝国内部牵一发则动全身,处处需要协调。马云自己便成为救火队员和协调员。
“他挺冤枉的。”彭蕾介绍说,2007、2008年后,马云便开始逐渐从一些日常的经营业务中退出。许多引起争议的决策,媒体都将其归咎于马云,可能他都不知道发生了这件事情。但最后出面救火的都是马云。媒体依旧记得,去年发生“十月围城”事件之后,那个匆匆从美国赶回来、满脸疲惫的马云。因此,仅从马云的角度来看,阿里也需要从组织架构上实现自我协同管理,从而使其彻底超脱出来。
作为集团总参谋长、身兼天猫董事长的曾鸣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要协同,而不是协调工作”。阿里的所有高管都意识到一点,“只有把阿里巴巴内部足够的生态系统化,才能更好地推动外部生态系统发展”。直到2011年,淘宝分拆为一淘网、淘宝网、天猫,以及技术和公共服务支撑大平台后,阿里管理团队终于找到了一个“内部生态系统”建设的最佳参考母本。
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之所以将阿里巴巴上市公司进行私有化,其目的之一便是完成对整个阿里集团的打散重组,最终实现协同管理。如果不私有化,这便会严重影响上市公司股价。私有化之后,阿里集团将按照“子公司事业部”的业务重组。这其中包括6个子公司与3大事业部:B2B公司、天猫、淘宝、一淘、阿里云与雅虎6家子公司和阿里金融、聚划算、阿里云OS(无线)三大事业部。其中,B2B业务分为面向国际与国内两大市场的ICBU、CBU,而CBU业务主要将承担起与淘宝系业务打通的任务,形成阿里的下一个重点业务:C2B2B2S。
据悉这种“子公司事业部”模式重新划分之后,“每一个独立BU同时也将承担一些集团层面的战略任务。譬如,阿里物流托管在天猫,集团整个SNS化则托管在淘宝。”与这种分工相配备的还有管理人员方面的相应措施—依旧沿袭淘宝分拆后的方案,“集团领导子公司CEO”制度,譬如天猫,具体业务层面由逍遥子张勇负责管理,集团层面则曾鸣担任董事长负责集团层面的资源协调—当然,他并不希望出现行政指令的“协调”。
杭州文教区文二路的西湖国际是阿里集团办公所在地。马云的办公室便在西湖国际19层,马云办公室附近还有三个办公室,集团秘书长邵晓锋、集团总参谋长曾鸣,以及负责集团市场与公关的CMO王帅。今年6月之后,阿里集团秘书长邵晓锋又多了一个职务—阿里集团“首席风险官”。他将牵头推进反腐、防欺诈、价值观树立等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对业务创新以及决策提供风险评估。
同时邵晓锋还会成立一个虚拟组织,阿里集团各业务线的负责人的都是其中成员,以实现整合式联动,集合全集团的资源力量。应该说,首席风险官的设置与阿里集团业务重组后,“集团领导人子公司负责人”的模式是相呼应的。
除了业务以及管理团队的制度设计之外,为了达成内部的协同性,马云与他的管理层今年3月推出了“大轮岗”的计划。不过,与之前仅涉及集团管理层的轮岗不同,2012年的轮岗更多集中于业务主管这个级别,即大都在M5的资深总监级别,他们也是阿里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彭蕾所指的第三梯队的管理干部。
相关阅读;
马云的18个合伙创办人如今都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