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称,证监会将创业板公司再融资预审权下放到深交所,并在试点取得成功后将所有上市公司再融资审核权全面下放到沪深交易所。“此举符合市场化改革方向,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市场的正面影响多于负面影响。”昨日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的有关人士如此表示。
下放再融资预审权是第一步
新时代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冯文锁认为,将再融资预审权由证监会下放到交易所符合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在境外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再融资都是由交易所负责,报监管部门备案即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进行终审时,将更多地从宏观层面把控,如当时的市场承受能力,国家产业政策等。”冯文锁说,将审核中的具体操作交由交易所来进行比较合适。
在谈到“放权”的步骤时冯文锁预计,最先“放权”的是创业板,其次是中小板,最后是主板。因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比主板公司少,而且每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本规模不大,再融资额也就不会很大,对市场资金面的影响小。
广州广证恒生证券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策略部经理张广文认为,因为创业板再融资不多,创业板公司从事的业务比较单一,再融资审核起来相对简单。在张广文看来,这与未来证券市场监管模式改革有关,下放创业板公司融资的审核权只是第一步,如果试点取得成功,今后还会下放中小板,甚至主板公司再融资的预审权到沪深交易所。
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对此带来的正面影响,张广文认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缩短审核周期,提高审核效率。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要求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也会相应增加,证监会要一一审核这些材料,人手显然不够,而将再融资预审权下放交易所后,交易所不属于政府机构,可以向市场招聘专业人才帮助审核。同时,券商投行人士也省去了“跑会”的巨大成本。再则是,交易所可以综合考虑整个再融资的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今后再融资渠道不仅仅只是增发股票,还有通过交易所发债融资等多种方式,交易所可以进行综合平衡。”
据悉,2012年以来,共有91家企业增发股票,累计募集资金2437亿元;有4家公司实施配股,累计募资100亿元;而可转债则有两单,规模为84亿元。三者规模达到2621亿元,但没有一家是创业板公司参与。“如果再融资预审权由证监会下放交易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首家创业板公司的再融资。”张广文预计。
冯文锁说,上市公司首发后,大量的财务报告及其他信息都由交易所掌握,由于交易所掌握着上市公司第一手资料,更了解上市公司的情况,再融资需求、品种,这样,也便于交易所在审核上市公司再融资时心中有数。“尽管再融资终审权仍然由证监会掌握,但既然将预审权下放给交易所,就表明证监会对交易所的信任。”冯文锁认为,只要经交易所审核过关了的,一般也会在证监会顺利过关,证监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再审。否则,将再融资预审权下放交易所不仅失去了意义,反而还降低了效率。
对市场影响偏中性
“证监会将再融资预审权下放交易所对市场的影响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利好还是利空,而将更多地表现为中性。”冯文锁说,至于对市场的压力,这得看在一定时期内再融资的总量,更主要的是看当时的市场形势,如果市场形势不好,即使再融资规模不大,但压力仍然不小。
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属于按企业化运作的事业单位,如果上市公司再融资额与交易所的经济利益有所“挂钩”,在证监会将预审权下放给交易所后,会否降低再融资“门槛”,使部分不符合再融资条件和要求的上市公司也被“放行”,甚至出现“权力寻租”现象?对此,冯文锁认为,证监会只是将预审权下放给交易所,这意味着终审权还是由证监会掌握,因此,相信不会大量出现这样的现象。“在国外,上市公司再融资不需要审批,只向监管部门备案即可,至于再融资能否成功则由市场决定。”张广文提醒投资者注意,证监会将再融资的审核权下放,仅停留在预审层面,最终还是要通过发审委的表决,发审制度是不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