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士透露,上海四维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四维传媒)决定撤回创业板IPO申请资料,转投新三板。
他直言,过去15个月,四维传媒为创业板IPO耗去大量精力财力,如今企业需要换个环境“融资”,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
然而,借道港交所IPO,或转投新三板挂牌,对撤离IPO的企业而言,依然是一条未知的艰难选择。
撤离“苦衷”
去年3月底,四维传媒递交创业板IPO申请资料,同年11月完成首轮意见反馈。原以为很快将进入IPO预披露环节,但突如其来的IPO停摆,打乱了公司的既定步伐。
今年1月,四维传媒接到IPO自审要求。按照证监会要求,所有自审中介机构都必须“到现场”核查公司所有客户与业务上下游供货商的合同执行状况。1-3月,四维传媒采购部与业务部高管花费不少精力,协助中介机构联系公司大客户,进行实地访谈。
“我们整个管理层几乎都在参与IPO,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公司业务。”罗险峰说。
除了员工精力被牵扯,当四维传媒进入IPO预披露阶段,四维传媒关键技术、商业模式将公布于众。一旦预披露时间过长,让其他公司深入了解四维传媒运营特点,会对公司未来业务发展构成竞争压力。
最终,罗险峰决定前往新三板,挂牌同时进行定向增发,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打算撤离IPO,却是基于难以承受的“财务压力”。
西部地区一家排队IPO企业财务总监透露,企业递交IPO申请资料后,税收与员工福利的资金成本相当高。
以往,企业按****缴税,可以通过调整开票时间适当“避税”,员工四险一金则在法律允许条件下,与工会组织协商一个缴费比重。但企业排队等待IPO期间,当地税务部门则按照企业IPO材料公示的出货量、库存量与销售额,重新核算征收所得税与增值税等;公司员工的四险一金则按上限区间缴付。
“尽管IPO处于停摆,两项费用依然需足额缴付。”这位不愿具名的财务总监透露。此外,由IPO自审环节产生的各类财务审计与经营合规审查工作,企业需要额外向中介机构付费。
记者了解到,此前相关部门讨论是否允许身处IPO堰塞湖的企业进行一轮增资扩股,缓解自身财务压力。但该讨论“没有下文”。
新三板、港交所成避风港?
年初,港交所人员考察四维传媒时曾表示,最快今年7月,四维传媒将有机会登陆港交所。不过,罗险峰最终选择了新三板。“因为PE股东与券商一致认可转投新三板的方案。” 四维传媒的创投股东达晨创投投资总监叶先友也表示,四维传媒在新三板的定向增发融资时,达晨创投也有意继续投资。
记者了解到,当四维传媒在新三板挂牌交易同时定向增发融资1亿元时,一家国内大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已同意认购。
事实上,国内企业要撤离IPO堰塞湖而转投港交所,要赢得创投股东同意,也非易事。
记者了解到,部分国内创投机构之所以不愿投资企业前往港交所IPO,究其原因,是相关部门担心资金外流,不允许国内企业在港交所“流通”存量股份。这意味着国内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团队即使允许企业登陆港交所,相应企业股权也无法在港交所套现退出。
罗险峰解释说,四维创投之所以没有考虑前往香港上市,是为了未来回归创业板的经营战略考量。在他看来,转向新三板,与创业板IPO没区别,如果政策允许,四维传媒未来仍有机会申请转板创业板。
但是,静雅海鲜、来依份等企业在撤回A股IPO申请资料后,依然有意转道港交所IPO。
一位知情人士解释说,不排除个别企业“赌政策”。此前传闻相关部门有意采取一事一议的批准方式,适度允许国内企业在港交所流通存量股份。
记者向证监会相关部门人士求证时,对方表示相关政策均以公告为准。
“政策的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投资退出隐患。”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除此之外,国内创投机构还可以将企业股权从人民币基金“划拨”给美元基金,以此得到存量股份在港交所流通的“通行证”。但是,如何平衡双币基金不同出资人的利益分配,创投机构同样伤透脑筋。
在他看来,国内创投机构之所以倾向企业在撤离IPO堰塞湖后,转投新三板挂牌,主要是看中新三板没有对创投股东设定股票锁定期限,企业一挂牌,创投机构就能悉数套现退出。
记者了解到,为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投资,新三板除了引入做市商制度盘活成交量,拟打算将投资者准入门槛设定在100万元。
不过,创投机构能否借新三板实现退出,仍取决于新三板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与交易活跃度。事实上,目前参与新三板投资的机构投资者并不多。
投中集团Chinaventure数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新三板存量挂牌企业为212家,虽然挂牌数量增长迅速,但流动性依旧偏低。去年仅成交638笔,平均每天不到2笔交易,部分公司全年未出现成交量。
“创投机构希望做市商制度能盘活新三板成交量,打通项目退出通道。”他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