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到此前(公布的)PMI(采购经理指数)等先行指标及本次公布的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数据,可以说,中国经济正在出现企稳回升迹象。”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王远鸿如是说。
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PPI同比下降2.8%,环比上涨0.2%,这是自去年7月份以来,PPI环比首现涨情。
而作为PPI的领先指标之一,本月初公布的官方10月PMI已升至50.2,略高于50的“荣枯线”,结束了连续两个月的萎缩状态。
“PMI、PPI与实体经济需求密切相关,这些数据的好转,显示整体的需求正在企稳。”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燕芬对中新社记者说。
黄燕芬认为,上述情况得益于中国高层把稳增长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上,加之以此前明确的各项“十二五”项目的陆续开工,各种因素促成了需求的增加。
鉴于中国一度严峻复杂的内外经济形势,今年5月份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一方针在刚刚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上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在参加天津代表团讨论时表示,本届政府任期内,要着力办好两件事,头一件便是稳增长。
尽管稳增长的政策效应得以初显,但鉴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需求疲弱,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和石油价格处于回落的趋势,王远鸿指出,年内PPI回涨的幅度不会很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于中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是有帮助的。”王远鸿认为。
时值岁末,中国的物价走势却日渐和缓。官方9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7%,创下33个月以来的新低。
“10月CPI受翘尾因素影响较大,同时,当月食品蔬菜价格下降的幅度也较大。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CPI的走低。”王远鸿分析。
黄燕芬补充道,去年以来中国调控政策,对于中国当下物价的走低亦“功不可没”。
去年至今年年初,中国物价水平一度呈现过快上涨势头,中国官方在加大调控力度的同时,提出今年要将CPI增长幅度控制在4%左右的目标。
“可以说,完成今年物价目标已成定局。”王远鸿指出。他进而预测,今年CPI预计增长“2.6%-2.7%,不会超过2.7%”。
但在黄燕芬看来,对于通胀形势未来的变化不可忽视。她指出,继美国推出QE3(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后,欧日等也相继推出类似政策,未来中国防通胀任务仍然很重。
“QE3等政策固然有推高CPI之虞,但由于全球需求疲弱,大宗商品上涨底气不足,而且相关政策的传导亦有时间差,可以说,今年物价走势的大局已定。”王远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