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国企,已进入后企业改制时代。
在2004年组建昆明市国资委前后,昆明国有资本从中小企业大面积退出,再到2009年和2010年区域内优势企业陆续嫁入豪门——引入国内大型企业,“昆明国资,剩下的主要是投融资和市政公用类企业了。”2月22日,在昆明市呈贡新区,昆明市国资委主任李强对本报记者说,“我们已经把精力从企业重组布局转为监管好国企。”
到底该以何种态度对待国企和民企十年之久的进退之争?国企的存量到底多少合适?国资委的职能是什么?国企监管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国企不能简单退出要讲战略布局
《21世纪经济报道》(下称21世纪):从2004年昆明市491户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改革转换产权属性,到后来优质企业的陆续外嫁,昆明市国资委经过了几轮大刀阔斧的改制和重组。截至2012年底,昆明市国资委出资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共27户。你在国资委9年,见证了企业重组改制的每一步。社会上对国企有诸如“国进民退”、“与民争利”等等观点,你怎么看?
李强:九十年代初,地方更多是将国有经济从中小企业全面退出,因为国企要减亏,卖掉企业是消灭亏损最简捷的办法。当时的背景是全国国企2/3在亏损。我记得1994年,全国500多户国企的年销售额还不如美国一个通用集团的年收入。
一刀切式的退出存在问题。国资退出,当时各地政府主观上只为减少亏损而卖掉企业,并无战略意识。全国国企每年利润共有2万多亿元,其中央企实现利润12000多亿元,地方8000多亿元,这个数字约为全国财政收入的1/5。如果没有国企,这2万多亿元将不再归国家所有。地方有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需要,需要国企。以昆明市为例,2012年,昆明公交客运量8亿多人次,出行分担率达38%,煤气供气量近3亿立方,自来水供水3亿多立方,三户市政公用企业都是在价格倒挂的情况下运行;近年,昆明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滇池治理方面大兴土木,国企提供了资金保障。政府还要靠国有企业调控市场、调控社会,应急救灾。所以,国企今后将长期存在,简单讲国退民进,是不了解经济规律。
《21世纪》:既然国企不能简单进
退,那昆明市国资如何实现战略布局?
李强:就昆明市而言,2004年,昆明市进行了大面积的国企改制后,就开始谋划国资布局。我的提法是从单个搞活国企转向谋面上国有资本布局。在地方财政收入不大的情况下,要靠变资源为资产、变资产为资本、变资本为资金。
目前,昆明市基本实现了国资从竞争性领域转向公共事业领域,从产业类转向基础设施领域,政府从拥有资产转为拥有资本。在市属企业国有净资产总额中:投融资类企业占95.34%,市政公用类企业占3.23%,产(服务)业占1.43%。
地方政府对国企和国资委的地位亟待重新认识
《21世纪》:昆明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思路上的摇摆?
李强:有的,事实上,昆明市成立国资委9年来,对国企的监管也是根据不同时期不断挑战观念和理念。改制最开始带有盲目性,摸着石头过河,无清晰的目标,为“国退”而改革。
2004年,昆明市国有中小企业大量退出后,剩下的都是优质企业。当时,昆明市国资委考虑过组建大集团,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如装备制造业,昆明机床厂有“南有昆机”之称,中国第一根电缆线在昆明诞生,云内动力是国内最优的多缸小缸径柴油发动机生产企业。当时我们想组建昆明电力装备集团,并考虑培育上市。
到2008年,昆明市委提出新的思路,要加大国有资本退出力度。尽管市委没有具体要求,但昆明市国资委考虑再三,并没有将这些企业简单卖掉,而是把国退和招商引资、引进优强企业结合起来。昆明电机厂、昆明变压器厂与哈电、天威保变等进行合资。现在看来,虽然重组后的企业不再是昆明市属国企,但优势产业最终得到保留,引进来都是巨无霸,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更强了。
至于优势企业是不是一定要卖?现在也有新的变化。云内股份曾想和中国兵装集团合资,后来因种种原因没牵手,但云内股份靠自身努力,去年业绩翻了三倍。
《21世纪》: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大潮渐息,现在昆明市国资委监管国企的思路和重点在哪里?
李强:昆明市国资委锁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制度的本质特征在于“法人”和“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精髓在于法人治理结构。所谓法人治理结构,就是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以及明确相互制衡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法人治理结构的精髓就在于“制衡”。规范管理是实现制衡的基础。规范管理就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或急功近利,或背本逐末,或缘木求鱼,或买椟还珠。国企监管作为一项规范的工作,刚刚起步。我们对“法人治理结构”、“制衡”和“规范管理”认识肤浅、模糊。其实“校长兼校工、上课带打钟”是一种实干作风和敬业精神,不能作为现代企业的治理模式。因追求效率而逾越程序,是没有正确认识效率与程序的辩证关系。因国有企业存在天然缺陷而否认国有企业管理作用是偷换概念,对于体制存在天然缺陷的国有企业更要实施“规范化”管理。昆明市需要国资监管企业,国资监管企业必须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的精髓就在于制衡,实现制衡的基础是规范管理。这就是现阶段昆明市国资监管工作的逻辑推导。
国资委双重身份的权宜之计
21世纪:逐步将地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事业单位投资形成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转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形成“大国资”格局,一直是各地国资委之所求。昆明市国资委作为云南省率先试点单位,具体的做法和难点是什么?
李强:全市国有资产尚未完全纳入国资监管体系,真正做到国资监管的全覆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的困惑是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也带来一些问题。监督和管理其实本身是矛盾的,国资委有双重身份,在国资法里,出资人和监督管理二位一体。但因为国资还没有全覆盖,还必须要有监管的身份,所以国资监管现在还不能分离,这是权宜之计。在昆明市,现在不光是监管不到位,有些国企连出资人都还缺位。
在产权交易全覆盖上,早在2005年,昆明就实现全部企业国有资产转让强制进场交易。今年,我们还要推行企业国有资产租赁强制进场交易。公有制的弊端是资源配置效率极其低下。而产权市场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要素的基础作用,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弥补公有制资源低效配置的天然缺陷。昆明市403公司二次改制时,有企业要求协议受让,后通过进场挂牌,1.58亿元的资产卖到7亿多元,溢价457%。
21世纪:在国资监管上,你还有哪些困惑?
李强:那就是产权市场的发展前景。产权市场的优势明显,但政府在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时出现错误,试图简单地把产权市场并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这就是买椟还珠、削足适履。产权交易市场和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存在本质区别:第一,性质不同。产权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交易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市场平台。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政府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廉政建设的专门职能机构。第二,运作法则不同。产权交易市场以发现买家、发现价格为目的,其市场空间是无限的,不受任何行政或地域的限制。而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仅是一种行政监管的平台,其运作空间狭窄,以行政区域为界限人为分割活动空间。第三,业务范围不同。产权交易市场服务于全社会的各类资源,业务范围十分广阔;而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业务范围仅集中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产权、土地交易等业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