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潜力很大。我认为,未来它应该是一个世界级的制造业带、世界规模级的城市群。”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说,从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看,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在同一层面,位于全国城市群体系的顶端,都具备建设世界级特大城市群的条件。
构建具有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
“中国经济增长单纯靠珠三角、长三角肯定是不行的。”魏后凯说,从国家的战略来看,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靠珠三角来支撑,90年代后是靠珠三角、长三角来支撑。今后要支撑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必须要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创造一批新的增长极,而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
2010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长江中游地区列为全国18个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在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中,长江中游地区是唯一跨省的重点开发区域。2011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又明确指出,加快构建“沿长江中游经济带”,并将长江中游地区纳入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之中。
“未来它能跟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这些地区在同一个档次上竞争。”魏后凯认为,长江中游地区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水土配合条件好,各类要素成本较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较大,现有产业基础较好,是大规模集聚人口和产业,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面积大,其在发展后劲、开发潜力、水土配合、人力资源、生态环境、辐射国内市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和协同发展,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开发强度还较低,其经济密度远低于沿海三大城市群。“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平均经济密度只有1081.0万元/平方公里,仅相当于长三角的16.9%、珠三角的15.7%和京津冀的50.2%。这表明,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开发潜力巨大。”魏后凯说。
国家层面须有长远规划
“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应是一个国家层面的长远规划。不是三五年就能实现的。”魏后凯说,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要一步一步地来,但要有一个长远目标。
首先,国家层面要有顶层设计和规划。因为是跨省,规划编制的组织和利益协调难度大,而长江中游地区又承担着诸多国家战略功能。魏后凯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各省政府,尽快启动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规划》以及综合交通、旅游、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一体化等重点专项规划,上报国务院批准实施。
魏后凯认为,通过一体化的规划编制,明确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近中期推进区域合作和一体化的重点领域、实施路径和具体措施,为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提供规划保障。
“第二件事是推进区域一体化。”魏后凯说,一体化可以分步走。首先是搞好各省城市圈内部的一体化。如长株潭的一体化,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鄱阳湖城市群的一体化。安徽目前首先要做的是皖江城市带跟合肥实现一体化,构建一个江淮城市群。
“第二步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体化,就是四个城市圈怎么一体化。”魏后凯表示,这个层面的一体化应该是多层次的,多领域的。比如四省的资源怎么整合?产业链怎么重组?怎么打破行政区划,搞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
在魏后凯看来,要建立一个区域一体化的长效机制,必须要让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只能引导。因为区域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在更高水平下合作。
产业基础是城市群发展的关键
“做好产业支撑非常重要。”魏后凯表示,长江中游地区现在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缺乏产业支撑,所以要面向整个长江中游地区来发展有主导优势的产业链。
魏后凯说,目前,长江中游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阶段,可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链重组,构建面向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的电子信息、汽车、钢铁、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主导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向园区化、集群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世界规模级的先进制造业带。
“没有产业竞争力,其他都是瞎掰。”魏后凯说,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主导优势产业,奠定长江中游地区的产业基础,是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