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证券人力资源部的小李读了5000多份大学生简历,挑了200多名学生来笔试、面试,三轮考验过后,来自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13名硕士最终顺利分到投行、固定收益等部门。
小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今年收到的简历较多,而且来自名校和研究生的简历比往年明显增多。我们招的人在圈内还算蛮多的,很多证券公司都不招大学生。”
日信证券、国都证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今年并无校园招聘计划。这只是券商、投行“入冬”的条件反射。
熊市之下,证监会从去年10月中旬开始的暂停企业IPO(首次公开募股)审批,至今还没有新股上会。这让以新股发行为主要收入的投行收入锐减,而证券公司裁员减收也不再是新闻。
金融市场不景气,也让高校老师深深感受到巨大的就业压力。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刘老师告诉本报记者,今年与以往几年最大的不同在于来校招聘的企业少了,“少了有三四成,这是真正的压力。”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的颜老师告诉本报记者,今年来校招聘的国有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的确少了。
根据本报记者对多所财经名校的采访,相比以往,更多金融类学生就业选择银行,能进入券商投行的学生仍不多,而且选择读研和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
千里挑一
中山证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2013年校园招聘六个人,收到了几千份简历。而简历的质量也在提高。首创证券的小李称,与往年不同的是,5000多份简历中来自名校的简历和研究生的人数明显大幅增加。国都证券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公司有部分裁员的情况,今年整体招聘需求减少,所以不招聘应届大学生。
复旦大学研究生张力(化名)在深圳一家证券公司实习没能留下来,他投了60多份简历也没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幸运女神最终眷顾了他,经一位学长介绍,他顺利地进入一家证券公司,月薪7000元。
“今年工作的确难找,我们学校往年去银行的并不多,但是今年增加了30%。我们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学生以往去券商、投行的比较多,受IPO暂停影响,今年券商招的人少了。我们不去银行并不是那里待遇不好,而是看预期,一般在投行信托待三四年后,工资远远高于银行。”张力说。
张力发现,他身边的同学基本都去了国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我在校报上看到,今年40%的复旦毕业生去了事业单位、国企、政府部门,我所在的证券公司也是国企控股,也算去了国企。”
去银行似乎是大部分金融类学生的选择。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老师说,约六成毕业生去银行。刘老师称,学生去银行绝对是大头,其他都去了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颜老师告诉记者,学生一般去银行的较多。
尽管一线的金融学院学生绝大多数都能就业,但老师仍感受到巨大的就业压力。
刘老师告诉记者,以前这个时候学生就业率是100%,但是今年还有少数学生没有就业,这说明问题的确严重。“以前3月、4月是招聘旺季,有金三银四的说法,但是今年根本就没有大规模的企业招聘,这个压力是绝对压力,而不是学生能力问题。一般来说我们这边单位招聘还蛮多,但今年招聘企业比以往少了三四成。”
“今年一些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编制缩了,而且保险公司来校招聘也少了。我感觉2011年就业形势比较好点,那时候国有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来校招聘蛮多,但这两年的就业形势不好,今年尤甚。但比金融危机时期稍好。”颜老师说。
复旦大学会计系毕业生刘勇(化名)告诉本报记者,今年与以往几年的主要区别是,以前大家手里会有一堆offer(企业录取通知),但今年只有一两个。
考研出国
颜老师发现,学生就业比较挑剔,而且首选都会是金融行业。一般来说金融系学生首选考研。“因为今年就业形势不好,我们院400名学生中约80名学生已经考上研究生或出国留学深造,这不包括不少正在申请出国留学的学生。”
安老师说,今年金融学院本科生出国留学和考研的比例达到就业率的50%~60%,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学生出国留学或读研,这比往年要高。
刘勇告诉本报记者,今年同学中选择直研的人有70个左右,最后大概进了40多个人。而前年选择直研的人数不到30个,去年只有40多个。
直研就是免试直接攻读研究生,一般直研的学生都是本科阶段的佼佼者,就业压力陡增让不确定去工作的本科生都会尝试去直研。
严峻的就业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根据中国教育在线数据,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国报考研究生人数一直上升,由2008年的120万人陡升至2012年的约166万人。2009年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12.84%,是2006年以来的最高值。
出国留学也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在2013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工作会议上表示,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达到33.97万人,近三年平均年增长23%。这远远超过了2011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7.4%的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