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
我国基尼系数将在0.5高位徘徊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话题最近再一次引发高度关注和期待。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邦论道”改革系列讲座上表示,未来我国收入差距可能还将处于一个高位徘徊的状态,基尼系数在0.5的水平不断波动。但是继续扩大还是缩小,则取决于改革的力度和收入分配政策。
针对目前财产性收入更多拉大收入差距的状况,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为更准确了解我国收入差距状况,明年初该研究院将再度启动一项全国规模的入户调查,并把财产性收入调查纳入其中,相关调查结果有望明年底发布。
“2002年入户调查时,我们感觉财产分配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当年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大概是0.45,财产分配的基尼系数达到0.55。应该说这几年这个差距是进一步拉大,但具体到什么程度,我们没有最新的数据。”李实说。
收入差距仍将高位徘徊
第一财经日报:未来中国收入差距变化会呈现怎样的趋势?
李实: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基尼系数是0.474,这个数字出来以后,在整个社会引起很大的争论,认为国家统计局严重低估。再加上西南财大公布了一个更高的数字,大概是0.61,看法颇多。
收入差距的估计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偏差,这取决于收入口径的使用,样本权重的选择,另外取决于是不是包括农民工。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我们认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可能低估了3~5个百分点。
另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最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我们认为这个趋势还很难认为是收入差距缩小趋势的开端,如果估计存在一定偏差的话,这样微弱的变动很难看作是实际情况的反映。
那些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比如城乡二元体制、垄断等,以及导致收入差距缩小的因素如农民工工资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等,未来几年还会起作用,这两方面因素,某种程度上起到一种相互抵消的作用。
未来的趋势,我认为收入差距还会处于一个高位徘徊的状态,也就是说基尼系数大概是0.5的水平,在此上下波动。但是它更趋向于继续扩大还是缩小,主要取决于改革的力度和收入分配政策。
再分配空间更大
日报:今年收入分配改革提得很多,各地也在积极研究做方案,你怎么看此项改革可能的力度和空间?
李实:收入分配应该说从今年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实质性的改革阶段,但在改革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难题,所以我对这项改革表示支持,但是对其力度和效果不是十分乐观。
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应该有两个目标,一是缩小收入差距,二是消除收入分配不公。
从缩小收入差距的角度来说,一般来说有三种调节机制:提低、扩中、调高。这三方面都面临一些问题。
比如提低,过去的政策基本上是把重点放在提高低收入人群上。政府在这方面能够做的非常有限。最近几年政府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政府的目标是未来三年提高到平均工资40%以上,这就可能会对失业产生影响,一旦如此,相关的政策可能就不得不要考虑进行一些调整。
扩中的政策操作空间也非常有限,因为扩中不是靠政府政策能够起作用的,重要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普及,短期内很难做到。
对于高收入人群,我们其实缺少非常有效的税收手段。由于很多高收入人群有很多办法逃避个人所得税,所以我们发现个人所得税只能使得城镇内部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降低1个百分点。
我国的税收大概2/3以上是间接税,不到1/3是直接税,间接税扩大收入差距,直接税缩小收入差距,目前直接税的比重又低,能够做到的就有限。
而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有三项比较重要的措施:打破垄断、改革公共财政制度、限制权力。这三个领域也同样存在困难。
日报:再加上目前面临的经济增速以及财政收入增速的下降,我们在收入分配改革上的政策腾挪空间,是否会缩小?
李实:当我们财政面临压力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担心政策要打折扣,你原来设想的一些改革方案可能会受到影响。但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可能这个政策的转向不会太大,在未来几年会延续过去政策的一些基本走势,这可以做到。
而且,即使财政收入零增长,财政支出结构是可以调整的,如果我们把“三公”消费降低,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
日报:从哪里切入收入分配改革,会更为有效?
李实:从短期看,我认为收入再分配政策还有较大的空间。
要想看到收入差距大幅下降,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政府的再分配政策。如果再分配政策能够加大力度,能够把财政支出更多地向低收入人群倾斜,我们就有可能发现收入差距会有一个缓慢下降的趋势。
我们对中国再分配政策,包括税收(直接税和间接税)、转移支付,对收入差距带来的影响进行了一些估计,大概这样的再分配政策,会使得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降低10%左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再分配政策空间实际是有的,当然这个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具体落实。要加大再分配的力度,关键是有一些更好的制度设计,不对生产效率带来不利影响。
地方方案应因地制宜
日报:各地状况不同,形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应该也是多样的,从地方政府的角度,需要怎样不同的政策工具来缩小差距?
李实:收入差距原因确实有地域差异。比如说,东部地区收入差距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如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大,因为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更明显,越是落后的地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越大,上海可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估计也就1.5倍不到。而西部的青海、西藏等地,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非常大。
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来说,西部地区也要比东部地区高,而且最近两年这个幅度在扩大。因为西部地区现在有很多人外出打工,也导致差距在扩大。
区域之间、农村间的收入差距有稍微缩小的趋势,但变化不是特别明显,但城市间的收入差距,某种程度还是在扩大。
各个地方收入分配的问题是不太一样的,有的地方可能是行业收入差距过大,有的可能是由于本地人和农民工的收入差距过大,像北京和上海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后者。
从政策选择的角度来说,地方政府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我发现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就是地方政府往往没有非常强的动力要解决个问题,即使把收入差距问题解决了,它对于地方的利益不一定有什么样的好处,因为地方政府首先要解决的是当地人的问题。
总的来讲我觉得还是地方政府缺少动力,也没有这样一个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