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PMI数据为51.4%,连续4个月回升,创18个月新高,极大振奋了市场。于同一天公布的汇丰中国PMI终值为50.9%,连续3个月回升,也创下7个月以来新高。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10月汇丰PMI以及官方制造业PMI都显示四季度经济增长势头将持续。增长企稳也为加快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期待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一揽子改革方案,并对中长期可持续增长构成支撑。
持续至目前,政府已进行一系列措施进行简政放权,加快了改革与调整结构叠加的效果,获得好评,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大家的目光也更多聚焦于各个领域可能出现的改革及后续释放的政策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PMI数据发布当天也向外界表示了对经济的信心和改革的决心。记者综合多方分析人士的看法后发现,短期内最可能突破的是要素市场的改革,并且可以多将目光投向金融市场。
经济企稳创造改革良好前提
11月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显示,2013年10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1.4%,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回升,为18个月以来新高。
从官方公布的PMI指数的分项指标来看,需求和供给端都有所改善。
生产指数达到54.4%,较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回升,该指数高于去年同期2.3个百分点。采购量指数在较高水平上继续回升,达到52.7%,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为9个月以来的新高。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今年国家及时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渐显现,企业预期稳定、发展信心增强,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生产回升。10月份制造业生产指数为54.4%,为2012年5月以来的最高点,是制造业PMI连续回升的主要推动力。
需求的持续改善体现在新订单指数已连续3个月保持在52%以上,处在去年5月份以来的较高水平。新订单指数为52.5%,比上月上回落0.3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50.4%,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
中物联报告称,新订单与新出口订单两个指数虽较上月略有回落,但属于恢复到较高水平以后的正常波动,下半年以来需求端持续改善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相较于官方PMI数据,同一天公布的侧重于中小企业的10月汇丰PMI终值也连续三个月回升,为50.9%,与预览值相同,创7个月以来的新高,9月终值为50.2%。其中,新出口订单终值51.3%,为7个月以来的高位。
“10月汇丰PMI以及官方制造业PMI都显示四季度经济增长势头将持续。”屈宏斌说。
屈宏斌指出,一方面,稳增长政策仍在持续。尽管央行近期逆回购以更高利率水平重启,但不应理解为货币政策基调转为紧缩。通胀压力也仍温和,近期资本流入的加快以及财政支出的扩张也有助于整体流动性保持相对宽松。
在看到经济利好信号释放的同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醒,要警惕产能过剩行业加快产能释放,使三季度以来市场供需整体趋向均衡的态势受到破坏,成为经济企稳回升的不稳定因素。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期良好的经济状况为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预计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将公布未来5~10年的经济政策。如果不出意外,此次会议的主题将是深化经济改革和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
在PMI报喜的当天,中央高层也频频就经济大势做出方向性表态。
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1世纪北京理事会上介绍说,当前中国经济稳中有进。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7.6%,第三季度达到7.8%。我国正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很充分。习近平还特别强调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抱有信心,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同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肯定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强调,经济发展到今天,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必须推动经济转型,不转型就难以持续。
对于一些重大改革举措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10月31日,李克强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指出,要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归根到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而未来改革的重点在哪里?此前业界以国研中心“383”方案为蓝本展开诸多猜想。李克强在11月1日的讲话似乎将方向更加明确。
“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我国将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突破深层次障碍,推进结构改革,大家关心的财政、金融、价格、企业等改革,都会不断走向深入。”李克强说道。
对此,朱海斌认为,处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要强调简政放权,扩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且在不同领域,短期内最可能突破的是要素市场的改革,这也是中国目前结构比较突出的问题。 朱海斌认为,要素市场没有得到根本的市场化,中国从去年开始一直陆续推进的金融产品市场化改革,包括利率和汇率,估计在未来几年里可能仍然会一直持续向前,“例如资源性产品水、电、煤、气市场化的定价,以及相对困难的土地改革”。
提及改革,必言财税。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财政改革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特别是在营改增铺开后,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分歧将更加激化和扭曲,而在方向上则会侧重上收事权的办法,并逐步培育房产税 、资源税等地方税源。
但他同时说道,在营改增尚未全面推广,营业税仍然存在的背景下,调整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比例几无可能,这就意味着“十二五”期间,这项工作基本将会迟滞。
围绕土地改革,李克强在1日的讲话中没有提到,这似乎释放了一个信号。而据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土地改革有大动作的可能性很小,农地直接入市很难马上推行,提高征迁成本在地方也存在很大阻力。
“目前土地是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而除大家最关注的住宅用地”地王“外,其实很多土地的征迁和入市都是地方政府赔本在做,比如基础设施用地和工业用地等,在平抑地价、避免地王的思路下,地方土地财源本就岌岌可危。”这位人士说道。
裴长洪则从纠正一个称谓着眼,来阐释中国向外的新动作。
“三季度国务院设立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方案,中国上海自贸区已经启动了,这个试验区大家习惯叫上海自贸区,实际上它的准确名称叫中国(上海)自由贸易示范区,这代表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序幕已经开始了。”裴长洪说道。
“金融松绑”有望成最大突破口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相比其他领域,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整体改革方案中,金融市场可能将是最大一环,有可能超出业界预期,松绑是关键词。
北京产权交易所董事长、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董事长兼总裁熊焰在第九届北京金博会上表示,中国经济改革的最大红利来源于金融改革,这一轮改革的主题是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要依靠市场,而金融领域是中国整个要素体系中最不市场化的体系。
国务院参事姚景源也表示,金融领域确实存在潜在的风险,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我国过去的增长方式更多地依赖投资,以大量的投资来拉动经济,而大量的投资又依靠信贷。
“从1949年算起,到2012年是62年,共有55万亿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的数量M2,2001年是15万亿元,现在是107万亿元。如果再把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考虑进去还存在着潜在的风险,所以我们要加大改革。”姚景源分析道。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张承惠看来,中国的金融改革还有五个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是金融改革的框架和方案的设计,下一步改革的方案框架怎么做;其次是怎样看待在金融转型和金融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第三是中央和地方在金融监管方面应该怎样分工;第四是怎样提升金融机构的效率;第五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张承惠认为,中国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重点是资本市场,但目前的监管模式不适合资本市场长远发展。“目前中国的监管模式,基本上是一种宏观审慎监管加上行政方式管控的一种模式。”
张说,资本市场在企业创新活动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资本市场更多是靠市场的波动来化解风险,靠市场机制来进行优胜劣汰。
“中国目前在金融上更多是管制,但管制与监管不是一个概念。”熊焰说,实际上,一个没有风险也就是零风险的金融是不存在的。
熊焰认为,金融的本质就是对风险的识别、度量、配置与管理。过度强调金融系统自身的安全性,而没有把金融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大体系。使大系统功能最大化,大系统安全,这实际上是中国金融压抑的一个重要原因。
“将来政府和市场应该怎么样来妥善地定位,又怎么样来调整监管模式、监管理念、监管技术、监管工具,这些都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张承惠表示。
摩根大通报告分析,在未来3~6个月里,财金改革可能将取得更多进展,以彰显新领导人对结构性改革的决心,政策行动有可能包括:推出可转让存单产品;批准建立民营银行;将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日间交易区间从1%扩大至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责任编辑:DF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