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海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里熙熙攘攘,人们占据了所有业务咨询、办理窗口及电脑区、休息区的座椅。他们从世界各地而来,有注册新公司的,有办理公司变更手续的,也有代理公司注册的及赶早排队的黄牛等。现在,距自贸区挂牌已过去35天,上海自贸区释放的政策红利和改革悬念依然吊足各方胃口,人们纷纷涌入这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
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自贸区将重点扩大服务业开放、推进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这些涉及投资、贸易、金融等方面的改革预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上海市市长杨雄用“非常顺利”来评价自贸区的开局之月。他说,挂牌一个月以来共接待企业、个人咨询和办理近3万人次,其中企业办理业务(包括企业核名、新设、变更、证照领取)8421户次,自贸区官网每天访问点击量高达180万次。
赶忙注册
29日早上6点,上海自贸区管委会门外已有两支约20人的小队伍守在两旁。寒雨劲风将人们吹得有些瑟瑟发抖,有经验的注册代理人员、黄牛早早地将准备好的围巾、衣帽穿戴起来,更多的企业老板则尽力躲避风口站着,等待管委会9点开门。
按照规定,注册自贸区企业需要经历租赁办公场地、工商查名、提交注册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开设公司账户和办理进出口权等流程,手续办下来大约10天时间。于对办理程序不熟悉、各类材料不齐全的人而言,花费的时间更多。“我从10月8日就到了这里,但每次要么公司名字不过关,要么缺少某项材料,现在过了20多天还没办下来。”沈阳一位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
而这也就催生了一批代理自贸区注册的公司。
“太疯狂了!”大容投资发展(上海)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魁武“十一”一结束就来到了自贸区,张罗着自贸区的企业注册代理业务,单笔生意数千元,该公司每天会雇用15至20人排队拿号(获取注册地址的门牌号)。据他介绍,这个月前来自贸区注册的企业超过过去一两年的企业注册总量,这些企业以国际贸易居多,大约占五成;其次是服务行业,约占三成,其他的还有物流、金融企业。“目前还是以国内资本注册为主,外资‘注册潮’预计在12月前后到来。”张说。
据了解,注册企业既可以到自贸区租赁实体办公场所经营,也可以租赁“虚拟注册地址”(注册地在自贸区,主要办公地址在区外),前者一年下来至少需要数十万的租房成本,后者目前仅需一年2万元租一个门牌号作为注册地址。来自上海市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27日,自贸区新增企业208家,其中外资20家,中资188家。此外,1528家企业办理了名称核准手续,进入注册程序,并将获得营业执照、企业代码和税务登记。从新设立的企业来看,注册资本最高的为7900万美元,最低的为3万元人民币。
在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方面,上海自贸区取消了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同时注册资本金由实缴制变为认缴制,这对刚刚创业的企业而言,门槛大幅降低。
运行一个月来,上海自贸区“效应”已经显现。首先是与自贸区相关的概念股被爆炒,浦东建设 、华贸物流等股票多次触及涨停;其次是自贸区内的商业租金、房价大涨。“自贸区的资源十分有限,附近的楼房早已租完,租金涨得跟市中心地带的陆家嘴 、环球金融中心差不多了,以前的日租是2元每平方米,现在涨到了7元至10元每平方米;平日闲置的仓库租金也从1.5元每平方米涨至2.5元左右。”张魁武称。
各有盘算
记者采访发现,人们争先到自贸区注册公司有着各自的盘算,既有纯粹“占座”的,也有未雨绸缪布局国际贸易的。不同的企业对自贸区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从理性角度上看,什么样的企业最适合扎根自贸区?赶忙注册的目的又是什么?
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总经理张云峰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认为,三类企业最适合在自贸区发展:一是有跨境贸易的企业,可获得关税、通关方面的便利;二是向境外投资的企业;三是需要使用境外资金的企业。目前境内个人及企业对外投资并不顺畅,尤其是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尚未放开。同时吸引境外资金受到外汇管理局等部门监管,普通企业吸引外资并不容易。进入自贸区之后,这些问题有望破解。
看着自贸区大热,郴州一家稀贵金属材料公司的董事长助理老马和该公司创始人的儿子直奔自贸区。这家在南非 、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均有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以生产铋、金、钯、银、铟等多种稀贵金属及其合金为主,近几年的进出口年销售额达2000万美元。“我们希望公司在自贸区设立后,办理进出口业务时通关更顺畅些,看看是否有便捷通道,减少清关手续。”老马表示,公司目前在上海也有客户,供销部分产品;海外市场则经由广州港,办理外贸通关手续,但费时较长,有了自贸区分公司之后,可直接对接海外客户,并将缩短清关的时间成本。
和老马一样,盼望自贸区的国际贸易手续简便的企业不在少数,比如纺织、机械设备、家具等行业的经营者,他们寄希望于在自贸区享受相对宽松的海关监管环境,以及可能的税收减免政策。不久前,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对试验区内生产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等货物免税,并允许在特定区域设立保税展示交易平台。陆续释放的政策红利引来大批正在从事或即将开展国际贸易的企业密集落户。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入驻自贸区看好的是潜在的资管业务市场和低利率的境外融资。统计数据显示,仅上海自贸区挂牌当日,工、农、中、建、交、招商、浦发、平安、花旗和星展等10家中外资银行便宣告成立自贸区分支机构。10月期间,渣打、汇丰、恒生银行也陆续在自贸区设立支行。正如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中所提出的,将深化外债管理方式改革,促进跨境融资便利化。深化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促进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性或全球性资金管理中心。
“自贸区鼓励跨境融资和海外发债,拿回资金用于支持自贸区里面的企业发展。这里面涉及资金的集中管理,形成一个有着增值、保值需求的‘资金池’,这为金融机构带来丰富的融资、货币兑换及资管业务机会。”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已计划在自贸区内开设分支机构。
此外,跨境贷款颇被看好。目前国内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而境外融资的成本年利率仅为3%左右,给境内投资者提供了相对低成本的融资通道。同时也将突破QFII额度限制,有利于完善境外投资者的资金汇出汇入管理。“目前最看好投融资方面的机遇。可通过吸纳境外资金,投资国内二级市场项目获取利润。特别是如果能与互联网金融结合起来,打造类似陆金所那样的平台,把境内好的项目与境外资金对接起来,市场更大。”上述工银瑞信基金公司负责人分析说。
加拿大留学归来的楚商投资基金管理(北京 )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嘉世刚对境外资金同样很感兴趣。他计划以自贸区为资金集散地,引进境外资金用于投资国内较好的、受政府扶持的项目,比如兴办民营医院、新能源、环保项目等。“我们会先发商业计划给客户,重点在北美的银行、大型企业集团、政府养老金计划等资金持有者身上寻求合作。”嘉世刚表示, 一旦达成合作,基金公司将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回馈:一种是给外资持有者大约5%至6%的收益;另一种方式是外商投资者直接参与管理,按普通股分红方式获益。
有意思的是,也有不少人对自贸区的政策与功能感到茫然。“我对政策不大了解,先注册再说,至少把名额占住。”一位排队等候注册的中年人坦言,目前一年2万元就可以拿到一个公司注册地址,随着进入者逐步增加,也许会涨到3万。如果以后不开展业务,就想办法转让给别人。而据代理公司注册的负责人介绍,如果投资者想继续保留自贸区公司,可雇人代理记账和申报税收,成本大约每月300元。目前这类“占座”的投机者不是主流。
点睛之笔
之所以到自贸区注册公司,除了微观层面上感受到的政策利好,人们还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国际化等金融改革满怀期待。接受采访的几位学者表示,自贸区试验的点睛之笔就是金融创新,尤其是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此前有传闻称,上海自贸区可能酝酿推出国际板,更是引发市场热议。
市场人士表示,上海自贸区试验的最大看点是人民币自由兑换。以往境外资金投资境内受到诸多管制,即便赚了钱,资金回流也颇受限制,需相关部委审批。若实现自由兑换,人民币逐渐上升为国际标准货币,无论是境外资金投资境内还是境内企业投资境外都更为便捷。由于自贸区内实行“境内关外”管理,资金进入自贸区如同在境外,利好境内企业“走出去”和引进境外企业、投资机构及各种服务。
“力争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将上海自贸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定下这样的目标。然而,知情人士透露,业界对资本项目开放试验分歧很大,反对资本项自开放的声音很多;政府出于慎重考虑,很可能放缓资本项目开放进程。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预计会拉长一些。倒是境外投资会有所突破,比如自贸区的企业对美投资,进行货币兑换一般不会超出三个月,但如果没有自贸区,企业申请到美国投资估计要半年以上。不过综观全球,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资本项目会完全彻底放开的,它们通常采取限制一次性货币兑换规模及延长资本审批时间等规约。
三类企业最适合在自贸区发展:一是有跨境贸易的企业,可获得关税、通关方面的便利;二是向境外投资的企业;三是需要使用境外资金的企业。目前境内个人及企业对外投资并不顺畅,尤其是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尚未放开。同时吸引境外资金受到外汇管理局等部门监管,普通企业吸引外资并不容易。进入自贸区之后,这些问题有望破解。
尽管存在分歧,金融界对自贸区的改革创新仍寄予很大期望。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表示:“期待上海自贸区未来能实现货币自由兑换、放宽投资领域限制及简化监管。这有利于租赁行业未来国际业务的开拓和发展,并搭建一个良好的业务平台。”他同时表示,需要加快金融制度的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争取在试验区试点对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对冲国内的经营风险。
而为推动国内外贸易的迅速流转,上海自贸区也在着力试点跨境支付,并调整海关监管方式。作为首批入驻自贸试验区的项目之一,由东方支付运营的“跨境通”电子商务平台基本建成。“跨境通项目做了一年多,力求打造一条阳光、透明、快捷的跨境网购通道,目前正等待海关总署验收。”东方支付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表示,东方支付系统与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的系统是衔接的,数据可以实时共享。这样就实现了一种“前推后移”的海关监管方式。此前传统贸易在交易和申报之前,海关并不知晓交易主体、金额及价格。而跨境电子支付的试点要求销售商的产品必须预先到海关备案,同时订单中的交易信息、支付信息、物流信息均有信息记载,可发挥数据交叉验证的功能,并大幅度压缩企业在清关方面的时间。
有限渗透
一旦进入自贸区,企业将面临一个“大市场、小政府”的监管环境。在定价机制方面,自贸区产品及服务价格一定程度上会参照区外乃至境外的资产价格,形成混合的价格机制。而无论是跨境融资、人民币国际化还是资本项目开放,金融创新的开放程度越大,尾随的风险也愈大,监管套利行为如影随形,这也是细则较难推出的原因所在。如何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成为各方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副院长朱宁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境外资金回流到境内,在自贸区形成物理上的离岸市场,完成资本项下的自由流动,但也可能存在监管套利行为。自贸区内的金融改革挑战很大,原因在于高速流动的区内资本非常难控制,若金融监管不到位,原先只在自贸区开展的试点项目蔓延到其他地区,或引发金融不稳定因素。
连平对此也表示担忧,当自贸区产生一系列的投资贸易、金融活动,大型的投资集团在自贸区设立总部后,就必然存在离岸和在岸市场的资金流动问题,区内外相互渗透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应该渗透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如何把握渗透当中的风险,是我们当前重点讨论的方面。”他表示,2007年以来,形成的巨额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这说明近年来境外资本持续大规模流入。如今,自贸区应该是有限的离岸金融,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引进外资,更重要的是推动国内资本向外流出去。
业内人士分析,从风险控制的角度上看,若有大规模资本流入,境内的影子银行、平台融资、房地产泡沫可能被进一步吹大。若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资本可以大规模地流出,这时风险可能会集中爆发。因此,必须实行非常严格的离岸金融制度,否则自贸区恐成为资本(尤其是热钱)流入的跳板。
“金融改革在自贸区试验中确是难点,这个难不仅是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其实大的方向上很多人已达成共识;难就难在如何把握金融改革的度和量的关系,否则一不小心改革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在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所长任新建看来,自贸区的境内和境外完全意义上的分割不现实,其离岸市场应是一个适度渗透的市场。目前我国的资产价格普遍较高,海外资金有着强烈的进入内地的冲动,需要警惕热钱过快流入或流出的风险,必须把通道管好。
在连平看来,在自贸区的境外资金流入境内的通道中,不同资金载体应采用不同的监管方式,比如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在内的非银行领域的资金流动,初期阶段应加以严格地控制,尤其是短期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流动。还有就是商业银行也应严格地控制资金渗透。一项投资启动后,资金在自贸区聚集,境外资金则通过信贷、外汇市场等方式快速流入。从信贷管制角度上看,这里存在一个信贷总额问题,尤其是很多投资属于短期资金流动,这一块风险最大,需要严格把关。换句话说,商业银行总行和分行之间的资金流动应该是基本平衡的,宁可流出大一些。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在试验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这是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的试点内容。在朱宁看来,可以在一定的额度和条件下试点外汇管制在自贸区放开,促进自贸区内和区外的资本流动往来。之后伴随着天津等多地申报自贸区的推进,逐步打开资本流动窗口,放松外汇管制条件和提高限额,直至有一天实现放松资本流动管制。
自贸区内的金融改革挑战很大,原因在于高速流动的区内资本非常难控制,若金融监管不到位,原先只在自贸区开展的试点项目蔓延到其他地区,或引发金融不稳定因素。
(责任编辑:DF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