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11年年初的武汉“工业倍增”计划目前已初见成效。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武汉11大工业行业全面提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13.30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日用轻工、石油化工、建材产业、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汽车产业等,均保持了20%—30%的高增长。至9月末,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两大行业产值过千亿元。
与工业增速相比,武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子更快。2012年,武汉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总产值突破2600亿元,增幅17.3%;今年上半年,这七大产业同比增长25%。
一要做大总量,二要转型调结构,历来是工业“两难”,现在“两难变双快”。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说,武汉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并没有沿袭传统产业外延式扩张模式,而是立足先进制造业,打造先进制造业的高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通过大项目牵引和创新驱动,扩容与转型同步推进,提升了城市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项目牵引
8月13日上午11点,在武汉乙烯项目中央控制室,总投资165亿元的项目全面投产,结束了我国中部地区没有“大乙烯”的历史。
“武汉乙烯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能提供20多种230万吨的石化产品,年销售额230亿元。”武汉化学工业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雷明介绍说,乙烯号称“石化之母”,对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下游产业的价值带动比是1∶6。照此推算,至少可拉动1300多亿元产值,聚起石化、化工物流和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武汉化工区未来将大扩容,形成2000万吨级炼油、200万吨级乙烯生产能力,助推武汉成为中部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基地。”
“从你丢弃的垃圾中,我们看见一座永不枯竭的城市矿山。”在离乙烯项目一江之隔的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格林美武汉工厂电子废弃物处理车间内,这条标语挂在醒目的位置。格林美武汉工厂负责人滕锦平介绍说,每吨塑木型材可以节约1立方米的森林资源,节约80桶石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8吨,节约标准煤11吨。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去年,武汉能源环保产业步入千亿;今年,石油化工产业向千亿进军。今天的项目布局,就是明天的产业布局。处于工业发展上升通道中的武汉,把项目建设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项目不放松。
新世纪,武汉发展路线图出现调整,由早先的“商业、交通,两翼起飞”,转向“工业强市”,再到“5年实现工业倍增”,两年工业总投入破3000亿元,连续位居副省级城市之首,是2006年至2010年5年之和。
这些投入,多数出自境外和沿海大企业落户武汉的大项目,如上海通用在武汉建设年产百万辆整车项目、武汉光谷与美国硅谷合作的软件基地、南车高端轨道制造、北车修造基地、联想全球移动互联基地等。武汉工业用地集约招商,向高新工业敞开大门,拒绝落后产能,让工业大招商变成工业大转型,工业结构大调整。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不过几年,曾经落后的生物医药,进入国家生物产业主力阵容。
从“九省通衢”到“九州通衢”,从“中心城市”到“中部支点”,大项目驱动大武汉走向复兴。
结构优调:量质并重产业“新”
自武钢出炉第一炉钢水,钢铁就成为武汉工业近几十年来的绝对龙头。而去年,钢铁产业退出了千亿产业行列。
一个地区的兴衰史,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结构演变的历史。审视武汉,经济因钢铁而兴,也因钢铁而重。一度是武钢打“喷嚏”,武汉就“感冒”。
“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不是简单低水平的规模扩张。”市长唐良智描绘出武汉产业发展新路径: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从“武汉制造”向“武汉创造”突破,从“拼汗水”转向“拼智慧”,以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实现经济起飞,在规模中求转型,在转型中求规模,往价值链的高端发展,使武汉工业真正强大起来。
进入2013年,武汉汽车和钢铁两大支柱产业同时发力,打出了转型升级的组合拳。
过去3年,武汉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去年改造投资升至490.8亿元,增幅9%,国内领先。一批用高新技术重新装备的传统产业,“制造”迈向“智造”。一批“武”字头企业也因此“浴火重生”,成为产业“脊梁”。
武汉还集中各种政策性扶助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武汉这7个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不到1立方米的绿色长方体柜子看似普通,里面却装着全光纤固体激光器的核心技术。8月18日,记者在武汉梅曼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这个神奇的“小魔柜”。正是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同类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垄断。
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武汉梅曼在激光器及成套设备及系统的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飞速进展:他们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合作,开发出400-1000W光纤激光器,是国内唯一实现产业化,也是全球五家之一;与华中科技大学激光国家工程中心合作,开发出1000-4000W碟片激光器,填补了国内空白。
“公司取名‘梅曼’,一来‘梅曼’是激光器的发明者,二来是我们的技术和发展‘没慢’。”梅曼科技总经理王文军介绍说,公司已经成功实现了产业化生产,不到2个月就实现销售50套,产值达3000万元。
发展“没慢”的还有光电子信息和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武汉网络仅次于北京、上海。武汉邮科院全球率先实现1根光纤承载30.7Tb/s信号传输,供5亿人同时打电话,明年实现12.5亿对人在一根光纤上同步通话,保持全球超高速光纤领先地位。武汉工业装备制造,通过激光、数控技术实现“智能化”,在航空、轨道交通、建桥、造船、港机,以及大型、超大型工业机床制造领域,填补大量空白,屡破世界纪录。
“今年上半年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完成产值980亿元,增长25%。”武汉市经信委新兴产业处处长明文龙分析说,现在,武汉工业总产值中,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个产业占到两成,但增长快于全部工业的增速,达到25.8%。两年后,武汉七大战略小生新兴产业年产值将超5400亿元,超过全市工业比重三分之一。到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占四成。
创新驱动:增长动力后劲添
今天的光谷,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激光产业基地。对光谷的“全球首创”,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如数家珍:汉产“光猫”网速10G/s,领跑全球;全球首台71英寸激光电视、全球首套“双标”癌细胞诊断仪、全球首条全自动化数控激光切管生产线……
一年前武汉出台鼓励科技创业的“黄金十条”在全国刮起“技术创业旋风”。仅今年上半年,东湖高新区就新增注册企业1832家,呈爆炸式增长。
28岁的范是被“黄金十条”吸引来的重量级科技人才之一。这位中国最年轻的“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发现光谷的“黄金十条”政策力度甚至超过中关村。他和妻子果断选择在光谷进行创业,实现科技梦想。
光谷,这片518平方公里的热土,正在成为吸引世界科技创业者的磁极。4年来,在光谷企业工作的博士达5000多人,4年增加量超过前20年总和。
资金、政策、人才、项目不断向光谷涌动。以光谷为大本营,武汉市今年启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到2016年,武汉要初步建成为以“高新技术创造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科技改革示范中心、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创新文化培育中心”为主要特征的国家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3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2.66%提高至3%以上。
创新驱动的“东风”同样吹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8月13日,记者见到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总经理姜启青博士时,他正忙着准备“搬家”。“成立7年来,公司研发人员和实验能力提高了一倍,现在的办公楼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研发需要了。”姜启青介绍说,研发中心由东风公司和美国康明斯公司共同投资,这是中国发动机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专业研发中心。“我们以前将国外的成熟的汽车发动机技术本土化,现在已经将重心转移到自主研发上,并实现了在武汉研发的技术装备国外车企。”
随着东风公司总部、东风有限公司总部的入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聚集国内外33家汽车研发中心,聚集专业汽车研发设计人才近万人。据悉,东风电动汽车产业园已获批为国家电动汽车产业试点基地,该产业园申报、受理及取得授权的各类国家专利达30项。
“项目引进—技术引进—联合开发—自主开发”,武汉市委常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朱毅告诉记者,通过“创新驱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中西部地区开放程度最高、产业集聚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产值累计超过1万亿元。
创新驱动同时也给武汉工业增长带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后劲。“十二五”前两年,武汉工业总产值破万亿的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分别下降5.84%和14.4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16.3%和18.2%。正如市长唐良智所说:“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与核心竞争力要‘加’上去,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要‘减’下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做好的一道‘加减题’。”
(责任编辑:DF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