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合资股比放开的争论,尽管见仁见智,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经历30年的合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与当初的合资产业政策设定的目标有着很大的一段差距。既然没能达成当初的目标,随着更多合资车企签约年限的临近,对于产业政策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合资政策的修订就成为摆在中国汽车工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30年前的汽车产业环境是一个面貌,现在的汽车产业环境肯定今非昔比。”汽车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表示,这在一定层面上说明当前的汽车产业管理者需要认清当前及未来的形势才能应对变化和挑战。
分析认为,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深入,特别是中国跻身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更多的外资品牌把目光放到这一市场,这也说明中国汽车产业未来面临的全球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国际上多数汽车品牌已经在中国市场实现合资生产,如讴歌、英菲尼迪、雷诺、捷豹路虎等品牌的相继跟进,更加速了国内汽车企业间合资合作的深度。
另外在合资的态度上,中外双方企业也有了更微妙的变化:外方更希望借助合资快速进入到中国市场,而中方企业也希望通过合资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实力。“中国市场在促进外方合资态度转变的同时,也让外方愿意拿出一些更先进的技术投入到中国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增加了合资双方的合作深度。”贾新光表示:“现在的合资合作不仅仅限于此前的只是双方单纯拿外方车型进行本地化生产,也包括了对车型平台模块化、定制化的各种要求,甚至是延伸至研发领域等。”
在合资更深更广的趋势下,中国本土的合资格局发生了改变。比如说随着合资的深入,合资企业间的竞争逐步增大,这考验着合资外方的实力和管理,特别是使得合资外方不得不考虑制定出更符合本土市场的策略和计划。近年来,在合资企业的竞争中,大众和通用无疑是相对较强的,这正是合资格局下各方应对策略博弈下的结果。
“环境在变,未来的汽车产业政策也更要适应产业需求。”面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采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石耀东表示:“中国的合资仍然有很强的必要性,但需要我们的产业改变以往的合作思路和策略,汽车合资不能再走以前单纯的‘请进来’模式。”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中提到,新形势对车企合资的发展和创新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合资的质量和水平也有了更高的标准。比如说,未来我们的合资需要实现几大转变:从以整车制造为主的旧模式向覆盖全产业链为主的新模式转变;以中方被动应对和垂直分工为主要特征的旧模式向以主动出击和水平分工的新模式转变;从立足国内市场以“请进来”到基于全球市场“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从传统六大国有车企集团向各种类型企业之间多联合的模式转变;从传统内燃机整车制造向新能源汽车和核心零部件的转变;甚至在传统以资本纽带合作到联合开发、战略联盟等多种合作转变。
基于上述建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该报告总结了未来的汽车产业政策是:需要以推动经济性管制为主向以社会性管制为主转变,并能实现分类指导,用好合资股权比例的准入标准,在为合资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要形成完整的、覆盖全产业链的战略合作激励机制,充实完善创新激励政策等要求。石耀东认为:“鼓励创新、注重引导和激励,这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最需要的转变。”
(责任编辑:DF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