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就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丹麦风能协会项目经理安德森·德利高(Anders Dalegaard)兴奋地在船上眺望指着远方。
是什么让这位含蓄的丹麦人如此兴奋?
抬头、向前、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20个高大的海上风机正矗立在浅蓝色的海面上,匀速旋转着。
这里是哥本哈根,一个骑在风机上的城市;这里是丹麦,一个发出2020年能源转型信号的国家。
今年3月,丹麦议会通过《2020能源计划》,为未来8年的绿色战略确定了行动路线,也为实现长期能源目标打下基础。具体内容包括:2020年,可再生能源满足全国35%的能源需求,其中风电将满足全国50%的电力需求;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34%。
“海上的风场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德利高缓过神来向大家解释。
对此,丹麦气候变化与能源大臣马丁·利德(Martin Lindegaard)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你可能认为我们丹麦人很疯狂,但是我们就是要在绿色能源领域做世界第一。”
美国未来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其专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预言的世界:以可再生能源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协同发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似乎在丹麦已经开始了。
“我们现在已经拥有足够的”肌肉“,也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未来的革命性变化。”利德表示。
利德言辞中的“肌肉”在丹麦尤其在首都哥本哈根随处可见大量的陆上与海上风车、太阳光板、纯电动汽车充电桩、靠海水控温的建筑如皇家剧院、清洁公司的技术设备等等。
而这些“肌肉”之下的绿色经济增长机会和绿色创新能力确实让丹麦在持续已久的欧债危机中,经济所受到的影响比大多数欧洲国家要小。
“举个例子,哥本哈根通过了绿色创新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整个大哥本哈根地区仅4%的企业在2010至2011年间遭遇了出口下滑。”哥本哈根市市长弗兰克·延森先生(Frank Jensen)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经合组织最新的报告显示,哥本哈根绿色产业增长居世界前列。该报告称,哥本哈根绿色产业服务和货物出口2004至2009年间增长了55%,三分之一的清洁技术企业2010年至2011年间出口增长,仅4%的企业出口下滑。
但丹麦央行10月20日发布报告,将2012年丹麦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1.2%大幅调低至0.3%。
就此,利德指出,“如果说整个丹麦的经济不受影响那是骗人的,但是丹麦确实也靠绿色创新,增加了就业,形势优于欧洲其他很多国家。”
目前丹麦正逐步加大了在新能源领域、城市交通和能耗改造方面的投资。前述报告维持了丹麦经济2013年和2014年分别增长1.6%和1.7%的判断。
2020年50%的电力靠风能
“尽管全球的经济形势都不乐观,但是我们还是对预期抱有非常大的信心,因为我们深知新能源将会继续成为未来经济的增长点。”利德指出。
对丹麦而言,风能无疑是其带动能源转型的利剑,因为丹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平坦,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的影响,风力能够深入,拥有足够的风力资源。
针对今年3月《能源2020》的规定,目前丹麦已经开始相关部署。
“为了实现目标,作为首都哥本哈根承担着义务。未来两三年,哥本哈根将增加离岸风场的数量、安装发电量更大的新风机、更新现有风机。另外,我们还将会逐渐关闭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发电厂,增设更多生物发电厂。”弗兰克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2012年至2020年期间,两个1000兆瓦的离岸风场将被建立;一个500兆瓦的近岸风场将被建立。陆上风场的新装机发电量将会达到1800兆瓦,而之前1300兆瓦的旧风机将会被拆除。由此陆上的风机量将会变少,而发电量将会增加。
“这样算下来,哥本哈根总共将会有100台新的装机量。总投资大约为4亿欧元。而从施工到使用的周期大约为6个月,使用年限将为20至25年,10至12年收回成本。”德利高称。
不过,“这样大规模的发展,很多人开始质疑说发展风电太贵,但我却说不。”利德打趣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刚刚拿到最新全欧洲国家电力生产价格的数据,你会听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数据支持了利德的判断:丹麦目前40%的电力都是靠新能源发电,但是与欧盟其他国家的电力生产价格相比,丹麦电力生产价格却较为便宜。当然如果加上税,最终消费者购买的电价自然会上浮。
据了解,这些新风场的地址是由丹麦政府选择,而投资则来自能源公司和个人投资者。
两次能源危机促能源转型
利德说话语气非常从容自信。但如果他回到上世纪70年代,讲话可能会是另一种态度。
那时,丹麦遭遇了两次非常严重的能源危机,丹麦当时的能源命脉基本被卡死。那时世界上仅有两个发达国家的能源完全依赖于进口,一个是日本,另一个就是丹麦。
从此,丹麦人意识到能源“自给自足”的重要性,危机意识逐渐扎入人们的思维模式中,并开始尝试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的转型。
据资料显示,在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中,丹麦从国家战略高度上做了两方面的努力:一是提高能源自给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丹麦政府开始着力开发本国北海油气资源,到1997年化石能源自给率达到100%。二是实现能源的多元化,大力发展以风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
在此之间,丹麦还陆续出台了一些能源调整战略如《能源2000》、《能源21》以及《通往无化石燃料的能源之路》等,最终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风电产业体系,丹麦公司在世界风能市场拥有约40%的占有率,世界60%的海上风场也由丹麦运营,地位俨然由当年的进口方变为了今日的出口方。
但是如今全球风能产业的低迷对丹麦这样以风能技术出口的大国而言,打击不小。
据丹麦风能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丹麦风能行业出口额比2010年下降了16%,全年出口量为388亿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400亿元),占到了丹麦总出口额的6.4%。
德利高表示,“2013年,全球风能行业肯定将比2012年的形势更差,但是是不是这样我们就不发展了呢?”
“毕竟这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如果不发展,我们又会陷入像上世纪70年代那样的危机之中。我们将继续在丹麦发展风能的目的之一就是,继续加大对风机的研发创新,保住世界的领先地位。”德利高进一步表示。
财政税收“加减法”运动
事实上,能源危机确实是促使丹麦坚持能源转型并且继续发展风能的重要原因,但在此之下的政府机制保证了丹麦人有足够信心。
也就是说,在丹麦能源转型的进程中,政府角色非常突出,其主要通过强有力的经济调控、税收以及财政补贴政策。
“我们的法律以及税收调整,让公司不得不投更多的精力到新能源领域,让一般居民不得不转变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这些调节机制也让投入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和个人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利德表示。
据了解,丹麦是欧盟第一个真正进行绿色税收改革的国家,自1993年丹麦通过环境税修改决议以来,丹麦环境税逐渐形成了以能源税为核心的16种税收的环境税体制。
“我们对化石能源的使用者课税较重,面对逐步增长的税率,他们就会逐渐放弃使用化石能源。”利德表示,“对于居民房屋,我们也有法律规定,在房屋建设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这就使居民不得不采用能耗低但效果好的清洁能源产品。”
不难看出,这给化石燃料使用者发出了一个强烈的转型信号。
这仅仅是硬币的一面。与之相对的另一面则是,丹麦政府对新能源企业降低收税甚至不纳税,由此鼓励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为鼓励人们对风电的投资,丹麦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风机发电所得的收入一直都没有征税。
“除了税收以外,我们还对风能电力价格方面进行了财政补贴。”利德表示。
据了解,丹麦政府对风电补贴始于1979年,根据立法,只要通过国家实验室的测试和资质认证,投资风电能获得风机购买价格30%的补贴,后来补贴比例逐渐削减,最终取消这一补贴。丹麦陆上风电场上网电价包括市场价格和固定补贴两部分,根据不同的并网时间采取差异化的补贴政策。
的确,免税加上财政补贴吸引了大量私人投资者,走出了丹麦私人和公司共同投资风能的“合作社”模式。
“现在哥本哈根近海附近的一个风电场,有10个风机属于私人,有10个风机属于能源公司。”德利高表示。
除了风能,这样的机制还促使形成了哥本哈根为中心的清洁技术人力资源,目前大约有2.5万名员工。从2004至2009年,该领域人员的总收入增长了55%,出口量增长了77%。“这也促进了哥本哈根乃至整个丹麦的绿色经济增长的动力。”弗兰克表示。
针对丹麦的成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安吉尔·葛利亚(Angel Gurria)曾表示,要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以及发展新能源清洁技术,必须要有一个针对化石能源课税的环境税体系,丹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