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周四日元刮起“完美风暴”,美日汇率突破百元大关之后,不断贬值的日元,又受到上周末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不闻不问”态度的鼓励,自本周始,迅速朝着新的目标迈进。
截至发稿,日元对美元汇率已经突破102大关,创造了五年来的历史新高。这也是伦敦外汇交易员们的重要心理关口,与此同时,日元对欧元汇率也站到了132.39的高位。
隐藏在日元贬值的背后,是被喻为资本界“鲸鱼”的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资产总额约为1.19万亿美元的G PIF,自第二财季始,出售购买欧美国家国债。有G PIF的带领,其它日本机构陆续跟进,“羊群效应”使日本国内资金流向国外,为日元贬值铺平道路。但分析人士指出,美日汇率破百后,日元贬值的脚步将逐渐走缓。
首先,日元贬值的潜在逻辑在于刺激全球对于日本出口产品的需求。但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日本产品因汇率而产生的价格下降趋势,并不一定会带来整齐划一的刺激效果。众所周知,有些产品和服务,对价格异常敏感,稍稍变动一点,就会引发强烈的购买需求。有些产品却不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其次,全球整体经济形势环境仍处于低迷状态,日本出口产品在外国市场上的销售总量,不一定会达到销售预期。价格再便宜,但货物仍然卖不动的现象仍然存在。由此,日本出口商对出口经济拉动的增长,不会伴随着日元贬值,保持在稳定的水平线上。
第三,日益全球化的日本企业拥有完善的价格机制,不会因汇率变动而作出重大调整。因为,在低利率环境下,全球汇率变幻莫测。特别是大型日本企业,根本不可能随机胡乱调整价格。
依据汇率变化,制订分散的、针对不同地区市场特点的价格策略,听上去虽然很美,但在实践操作中难度极大。企业不可能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品牌。而价格恰恰是品牌策略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换句话说,眼下,日本企业并不会迅速调整价格,使之与迅速贬值的日元脚步合拍。
货币贬值与出口产品竞争力不合拍的现象并不是新鲜事。以德国为例,欧元自欧洲国债危机之后,经历了大幅度贬值。但贬值对德国汽车的销售,却没有带来什么巨大的刺激。以美国市场为例,当德国汽车厂商制定产品价格和销售策略时,依照的是美国竞争同行,并非是欧元与美元的汇率。即便是欧美汇率大幅波动之后,德国轿车在美国市场的价格却依然保持稳定。
再看英国 ,统计数字表明,英国自2007年以来开始实施货币贬值的策略以来,英镑的贬值幅度已达24%,但它所带来的效果却并不佳,不仅使进入英国的进口产品价格升高,同时也使英国出口的产品价格也出现了升高。
回过头来看日本。目前有约40%的日本出口商采用日元定价产品,它们的价格体系与日元贬值前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按常理来说,日元贬值,日本产品生产商可以适当对产品进行打折,以增加销售折扣力度。但正如前面提到的英国出口商,日本出口商选择保持价格稳定,以稳定应对稳定,力求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护好市场份额。也就说是,日本出口商从日元贬值中获得了直接利润,但也想方设法维护了价格体系,并不以削减价格来刺激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在价格体系不变的前提下,日元贬值所带来的利润使日本出口企业的股票投资者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统计数字显示,自安倍经济实施以来,日经指数自年初以来,已经上升了40%的水平。但日元贬值并未使日本大型企业将现金输送回到国内,日本国内经济仍然处于不景气区间,他们没有足够的愿望把海外利润输送回国。此外,日本普通员工的工资,并没有在日元贬值大潮中增加多少。而日本出口商也没有在国内扩大产能,增加产量。
综上所述,由于日本企业并没有显现在本土增加投资的强烈愿望,安倍经济的最终效果,只能是肥水流了外人田。瑞银有数字为证,自进入5月以来,也就是日本企业的第二个财季度,在短短的两周之内,各种跨境日本资金购买了总价值达5140亿日元的天量外国债券。也就是说,日本人并没有撒谎,他们利用日元贬值,发展了环球经济,但同时也未对环球价格体系造成冲击。这种牺牲本国投资机遇,拯救其它经济低迷国家的“撒钞票”行为,自然不会持久。在没有看到本国经济有实质性的改善前,日本央行“印钞票”的大戏应该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