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的欧洲企业表示,他们的日子“不好过”。
5月30日,由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共同撰写的《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3》(以下简称《调查》)发布,超过550家在华欧洲企业参与了调查。《调查》显示,企业对中国业务在未来两年能够实现盈利的预期,今年是2008年以来最低的水平,只有29%的欧盟企业对未来盈利持乐观态度,也是第一次跌破30%的大关。
悲观预期来源于去年利润的整体下滑。
只有44%的受访公司在2012年实现税前利润增长,去年这一比例为64%。报告认为,影响欧洲企业净利润率的最显著因素,是攀升的人力成本。
“企业担心人力成本攀升,企业工资和GDP都在增长,从增长的幅度来说,工资的增长已经超过GDP,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管对于外资企业还是中资企业,这都是很大的负担。”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大卫(Davide Cucino)表示。
86%的受访企业将薪酬列为留住中方员工的最大挑战,而整体薪酬水平较高的外籍员工更注重生活环境和外派补贴。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亚洲区总裁常博逸表示,“给欧洲企业在华利润率带来最大负面影响的是人力成本的攀升,企业已将人才短缺视为最主要的人力资源挑战,而国内人才市场对薪金及福利的高期望进一步加剧了挑战”。
同时,中国和欧洲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也对企业的净利润造成明显影响。
大卫建议,短期来看,政府应该把工资增长和GDP增长幅度做匹配,让两者协调增长。两种选择:企业削减人力成本;向产业链上端转移。
“如何向价值链上端转移,就要提高效率,把原来封锁、关闭的行业向不同企业开放,同时放开政府采购,让外商投资企业能够参与其中,这样既能够降低项目的价格,也能够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率。”大卫表示。
调查称,随着欧洲企业对利润的展望达到新低,企业已将进一步促进法治以及更为平等竞争的改革,视为中国市场未来表现的主要潜在推动力。
大卫着重强调了外商投资的监管及市场准入等问题。
“30%的企业认为外商投资政策与两年前比更加有失公允,而61%的企业称因市场准入障碍而错失的机会占其营业额的10%,”大卫表示,“也就是因市场准入造成的营业额损失为175亿欧元。”
报告显示,制药医疗、金融服务、法律等是市场准入限制最高的行业。报告显示,半数企业都不确定政府是否能够实行那些十分必要且呼吁已久的经济改革。
“尽管中国的领导人已多次表示将致力改革、促进更加平等的监管环境,迄今为止,欧洲企业所看到的实质改变却很少。”
报告显示,42%的受访企业希望促进公平的竞争环境成为新一届领导工作的重中之重,20%的企业认为改善环境保护成为新一届领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两个被认为最重要的驱动力是法制化和透明的政策制定过程以及公平竞争和减少垄断,其他重要驱动力依次为国内消费需求、人力成本以及实施环境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