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金字塔报》是埃及也是中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阿拉伯文日报,2012年初,《金字塔报》记者曾到浙江义乌进行采访,随后在《金字塔报》发表长篇报道,介绍了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与小商品经济的盛况,记者在报道的最后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埃及没有建立起类似义乌的小商品城与小商品产业,而是只能从中国义乌大量进口小商品?
去年底,义乌市委书记黄志平曾在当地报纸上发表文章,题为“请多关注小企业主的中国梦”,他在文中提到:三年多前,我来义乌履新,一位朋友介绍,义乌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不是交通枢纽,没有丰富矿产,也不是大型城市,但义乌小商品市场却能连续18年创造了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成交额榜首的奇迹。三年多来,这个“奇迹”还在持续,但作为负责这个城市全局事务的一名地方官员,我的体会却有一些变化:义乌没有“奇迹”,因为那些所谓的“奇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突然间冒出来的,而是数十万义乌人和上百万从全国各地来的“新义乌人”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扎扎实实打拼,实现着自己的“义乌梦”,最终汇入13亿人的中国梦。
义乌市委书记这段话以其亲身经历很好解释了《金字塔报》记者的疑问,即义乌的小商品经济奇迹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义乌人实干出来的,义乌人靠实干实现了自己的“义乌梦”,也间接助推了“中国梦”的实现。
爱空谈的埃及人
6月底,埃及首位民选总统穆尔西被军方罢免后,引发支持与反对穆尔西两派民众激烈冲突与对抗,导致数千人受伤乃至死亡,埃及政局再次陷入严重动荡之中,埃及“空谈家”太多也许是引发埃及政局动荡的重要因素。
有句阿拉伯俗语说道:什么是好书——开罗人写,大马士革人出版,巴格达人阅读。这句俗语意识是指,开罗人(埃及人)善于提出新思想,有商业头脑的大马士革人靠出版赚钱,而巴格达人热衷于阅读。去过开罗的国人都知道,虽说埃及经济落后,但传媒出版业却超前发达,街头上出售报刊杂志品种很多。看来埃及人善于提出新思想不假,但只一味于提出各种新思想、新观点,却不努力付诸实施与行动,那就有空谈误国之嫌。正如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所讽刺的那样:法国思想家放在图书馆那些著作足够我们研究好几个世纪。西方演讲学发展简史根据文字记载提到,最早认识口才价值和意义的并不是后来擅长演讲古希腊人,而是古埃及人,时间可能要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时代。大概由于历史与遗传,埃及人的口才不错,不少人都能对国内外政局与时事发表自己的滔滔宏论,而且还热衷于辩论,本来埃及的“空谈家”就不少,可埃及高校却不断培养出超量的文科“空谈家”,使埃及反受其害。
埃及和其它中东国家高等教育失衡现象
根据2007年17期《教育发展研究》“埃及高等教育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一文(作者季诚钧)提供的数据,在埃及著名的曼苏拉大学,2006年该校的工学院学生人数仅为8100人,医学院为8200人,而文科类商学院却为25500人,艺术学院为19500人,法学院为17000人,教育学院为14000人,仅从这组数据对比中就可发现埃及大学中,文科生与工科学比例失衡非常严重。别以为埃及工科生数量少,素质就一定高,在埃及,高中成绩最好的理科生一般报考医学院,差一些的才进入工学院学工科。
与埃及类似,在中东各国的大学中,高等教育失衡现象十分严重,其表现为工科高等教育过于薄弱,工科生招生和就读比例偏低,而文科高等教育则一枝独秀、急剧膨胀,文科生招生和就读比例过高,这可以说是中东各国大学的通病。在中东国家的大学中,文科生比例大概占2/3,在剩下1/3的理工科大学生中,学医的占大头,除去医学、农学、师范、基础科学等专业,学工科的学生仅占在校生人数的10%左右,是绝对的少数派。但并不是少而精,工科生质量也不怎么样。一些曾在中东国家工作过的中国工程师,对与之打过交道的中东国家工程师评价是,除少数工程师外,多数工程师仅勉强合格,部份工程师根本就名不符实,技术素质差,常犯低级技术错误,连一些简单技术问题也搞不明白,不知道这些所谓工程师在学校是如何学的,在工作中是如何混过来的。
奇瑞老总伊同耀介绍说,奇瑞在叙利亚开了一家分公司,当地人对懂技术的中国工程师很崇拜,有一年伊同耀到斜利亚分公司为当地员工进行了一次培训,一年后,伊同耀再次到斜利亚分公司视察工作,发现一年前他讲课时在黑板上写的字竟被当地雇员完整保存下来,伊同耀笑着说,他当时感受到一种像神一样被顶礼膜拜的感觉。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中东国家自己的技术不行、工程师不行,那就只能依赖别国的技术、产品与工程师,只能靠出口石油来换回自己所需的工业制成品,这充分表明了工科教育薄弱是中东各国的软胁。
学习工科的人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科学思维、科学实验、科学研究。学工科的人往往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非常重视可操作性,光吹牛是不行的,要把东西做出来;二是非常重视工艺水平,只把东西做出来还不行,还要把东西做漂亮,才能得到同行的认可。因此,工科好学难混,数理逻辑是最严谨的,稀里糊涂混是混不出来的。这种严谨、求实、精细、踏实的作风和习惯,从校园带到社会,会影响人的一生。凡有工科学业背景和技术工作背景的人,一般都崇尚实干,不爱空谈。对比之下,那些热衷于空谈却不爱实干的人中,以学文科居多,中外都是如此。
单就埃及人来说,不愿读工科也是有原因,因为读工科、当工程师,搞技术工作是无法靠空谈解决问题的,搞技术钉是钉、铆是铆,不行就是不行,无法不懂装懂。从时间上看,从一名工科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工程师,最少也得七、八年,“十年磨一剑”是最起码的时间跨度,这是由工科技术人才培养规律所决定的。“十年磨一剑”要求青年学子必需得屏弃浮躁心理,得耐住寂寞,得脚踏实地,甘坐冷板凳,得长期刻苦钻研,以积累宝贵的技术经验。这显然与埃及人热衷于“空谈”的民族性格有些不符。对比之下,文科人才是典型的“速成”人才,毕业后能在短时间內胜任工作,如一位新闻专业毕业生马上就能以实习记者身份去釆访,不管新闻写的好不好,肯定能写岀来。对埃及人来说,与其选择又苦又累,难以“空谈”的工科专业,不如选择“速成”的文科专业,既轻松好学,还可以随心所欲进行“空谈”。
埃及工业屈居“老四”的代价
埃及和一些中东国家高校培养的工程师数量偏少,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埃及等中东国家教训表明,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强大的工科高等教育体系,没有培养出大批一流工程师,就不可能建成一个先进、庞大的工业体系,落后工科教育拖了埃及等中东国家工业的后腿。
埃及从总体上来看仍是农业国,工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埃业工业以附加值偏低的纺织业、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工业从业人员仅300万人,仅占全国就业总数的16%,如此小规模的工业为埃及提供的就业岗位明显偏少。而埃业工业却发展缓慢,技术落后,提供就业机会少,是与埃及人热衷于空谈所导致的工程师数量少、水平低密切相关。
埃及经济有所谓三大支柱产业,即苏伊士运河收费、侨汇、旅游业。苏伊士运河收费一年有40多亿美元,埃及侨汇是埃及人出国到中东石油富国打工所挣外汇,这两项外汇收入虽能给埃业创造一定就业机会,但数量有限。凭借金字塔的金字招牌,埃及旅游业可谓一枝独秀式的“超发达”,全国直接间接以旅游业为生的人多达就业人口的一半,是埃及容纳就业人数最多的头号经济支柱。如果埃及类似于巴林、卡塔尔、阿联酋那样的中东小国,如果埃及是个仅一、两千万人的人口小国,那么这三大支柱产业是可以为埃及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偏偏埃及是中东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国,人口多达8000多万,其人口高出生率长期居高不下,所以这三大支柱产业不可能为埃及不断增加的失业青年与青年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而埃及的薄弱的工业连三大经济支柱都排不上,顶多是“老四”,也不可能为失业青年与青年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他们没有工作,没有前途,不上街“闹革命”才怪。
学工科、干工业没有任何徢径可走,最忌讳空谈,必须认认真真的学,脚踏实地的干,唯有实干才能“兴工”,这就是埃及工业屈居“老四”的前车之鉴。
(责任编辑:DF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