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日发布的10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052亿元,创出13个月新低,但在社会融资规模中仅占比39.2%,而信托、票据及企业债的占比则超过人民币贷款规模,达到了40.5%。业界专家称,这种趋势符合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而10月份社会融资结构均衡化明显加快,中长期贷款连续四个月增加显示此前政策在稳增长中已发挥作用,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将从稳定货币环境的角度出发。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称,10月新增信贷创下13月新低的原因在于最近包括信贷、票据和企业债在内的表外信贷发展较快,满足了一定的融资需求;同时银行存款流失比较严重,产生了一定影响。10月人民币存款减少2799亿元,同比多减584亿元。
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4.1%,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10月,住户贷款增加145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0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51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358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46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85亿元,票据融资减少732亿元。1-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23万亿元,同比多增9590亿元。
10月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至56%,是连续四个月上升,也是自去年10月后的一个新高。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33.4%为近一年新高。这说明信贷资金已进入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见效。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近期项目加快下放、投资企稳回升对信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中长期贷款增量扩大、信贷结构变化。全年新增贷款8.2-8.5万亿,较去年7.47万亿明显增加,将改变自2009年以来连续两年少增的态势。
对于后续货币政策,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在今年完成7.5%既定目标无悬念之后,央行应该会维持原有政策节奏。未来一段时期内降准和降息都不大可能,保持货币环境的稳定将是未来政策工具使用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