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宽松政策的效果,不少学者并不看好。熊爱宗表示,鉴于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历史表现,以及本轮量化宽松程度有限,2%的通胀目标仍然是难以实现的。“比如,日本在2012年2月曾提出1%的通胀率目标,但是在随后几个月,日本的月度通胀率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零通胀的水平(-0.05%)。”而更加悲观的看法是,由于日本内需受制于人口老龄化和基础设施非常完善等因素制约,未来增长空间已相对有限,而外需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球经济表现。因而,即使日本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达到新的高度,但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值得观察。
尽管中国社科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也认为日本还会进一步“加码”宽松货币政策,但他并不认同这是“为了对抗国内通缩”等冠冕堂皇的说法。在他看来,扩大宽松货币政策恰恰是日本全球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发生之时,白益民就为此警示道。
“除了针对美元的全球超发之外,日本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全球扩张。”据白益民透露,外界普遍唱衰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时,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日本海外资产实现了快速膨胀,已相当于日本国内的1.8倍。
白益民对新金融记者强调,我们通常所说的日本经济低迷,只是在说它的GDP,但就一国的财富增长而言,更应着眼GNP。对于诸如日本等资本输出大国来说,就更应如此。
显然,海外产业的急剧扩大和对外投资比重的提高,无疑会增加日本参与全球博弈的筹码。在白益民看来,此举打乱了美国的战略布局,“金融危机之前美欧占据主导地位,而当前日本是主动出击,想谋求更大的发言权,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谨慎地观望
尽管宽松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未必显著,但是政策的“外溢效应”往往迫使其他经济体作出相应的调整。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外部持续的宽松政策对于欧盟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在他看来,欧洲央行未来可能进一步跟进。
早在今年1月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便点名批评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现在对日本的货币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担忧。在德国,我们认为中央银行不应该为糟糕的政策决议和竞争力的缺失埋单。”默克尔说。当月22日,日本央行向美联储“学习”,决定自2014年起实施每月购买13万亿日元金融资产的“无限期”货币宽松措施。
不过,默克尔的指责似乎有些“中气不足”。去年9月,欧洲央行曾出台新的“无限量购债计划”。从细节来看,交易主要集中在一至三年期的较短期主权债券,同时该计划将附加严格的条件,但不预先设置购买规模上限。
而对于这项计划,当时就有不少学者指责称:“这些深陷困境的欧元区国家不能寄希望于欧洲央行的债券购买来替代其必须执行的经济改革,欧洲央行的新购债计划可能导致成员国依赖性上升,长此以往将后患无穷。”
最新的消息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3月8日晚将意大利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下调至BBB+,评级展望为负面。原因是:政治不确定性加大、债务攀升以及经济衰退加深。
据新华社报道,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经济近10年来持续低迷,自2011年年中陷入衰退后,2012年全年又萎缩2.4%。
从整个欧元区来看,继去年12月大幅下调欧元区经济预测后,欧洲央行3月7日再度下调了今明两年的经济预测值,预计欧元区经济今年将收缩0.5%,明年将回升至1.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都柏林发表讲话称,欧洲央行必须确保最近以来欧元区市场情绪的改善可转换为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收入。
在拉加德看来,在“有能力负担的国家”中,通胀可能需要有所上升,从而对欧洲南部各国为恢复竞争力而采取的改革措施形成补充。此外,财政紧缩措施也应以灵活的方式执行。“债务仍旧处于过高水平,而且这个问题必须加以克服,但欧盟领导人应以慎重的、稳定的步伐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提高税收或进一步削减支出的方式来补偿疲弱的增长。”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欧洲央行在3月7日讨论了是否降息,但最终取得了“绝大多数一致”通过的维持利率不变的决议。而这也意味着按兵不动并非全体一致的意见。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当天也表示,“正密切关注货币市场环境和其对货币政策态度的潜在影响,以及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传导至经济。我们的货币政策态度会维持宽松,并提供充裕流动性”。
退出的前提
是进还是退,美国的宽松政策似乎也陷入一种“窘境”。
全美商业经济协会(NABE)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192名受访的经济学家中,有三分之二认为美联储应停止QE3资产购买计划,17%的人主张立即停止。
与此同时,上述调查还显示,4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这一比例较去年9月份的调查上升了18个百分点。
而就业数据向好,更是让很多人“乐见”美联储或将提前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3.6万人,远超市场预期;而2月份失业率从此前的7.9%降至7.7%,更是创下自2008年12月以来新低。受此影响,美股强势上涨。
当然,也有分析师认为,一个月的强劲就业数据不足以改变美联储下次公开市场委员会的看法。就在2月底,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为其量化宽松政策强力辩护,称“我们没有看到,量化宽松所带来部分金融市场潜在风险增加的成本,超过其提升经济增长更为强劲方面的益处。”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伯南克还就经济复苏发出警示:自动减支计划,加上之前开始实施的加税措施,可能会对美国经济复苏构成“重大障碍”。
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客座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经贸系副主任陈波告诉记者,尽管目前美国经济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恢复,但再次恶化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分析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可能路径时,有学者曾表示,美联储停止购债后如何处理庞大的资产负债表是必须考量的主要问题,直接抛售资产诚然简单,但是在经济复苏带动真实利率上升的经济背景下,直接抛售资产不仅会重挫美国国债价格、导致长期利率飙升从而为脆弱的经济复苏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很可能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复苏经济所作出的努力毁于一旦,同时更会加剧金融市场混乱。
不过在陈波看来,尽管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越来越差,但目前退出还为时尚早。“美联储是有自己的政策考虑的,首先是看失业率,如果下降越快,那中止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次就是看通胀水平,如果CPI没起来,那退出的可能性则较小”。陈波告诉新金融记者,就美国而言,经济运行较好的情况下,处在均衡状态的自然失业率一般在2%至3%;而在不好的情况下,自然失业率则大致在5%至7%的水平。当然这个数据也会不断调整,但如果失业率高于7%,那就意味着超过了自然失业率的“极限”,这时可能就需要外部推动来实现经济最优增长。
尽管美联储内部也有分歧,但上述情况恰恰为伯南克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理由。值得注意的是,数月前美联储曾称,每个月继续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450亿美元长期国债的量化宽松(QE)政策。同时继续把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至0.25%的超低水平,直至失业率降至6.5%且中长期通胀率不超过2.5%。
让企业“轻装上阵”
同比上涨3.2%!这是国家统计局3月9日发布的我国2月份的CPI数据。而就在4天前的3月5日,2013年的通胀目标从去年的4%下调至3.5%。
虽然货币政策表述仍为“稳健”,但相比去年相对宽松的状态,不少分析人士判断,今年货币政策将回归中性。
从通胀目标的下调来看,陈波认为,这说明政府的决心比较大,因此他给出的看法是,货币政策“中性偏紧”。此外,2013年M2拟定13%的预期增长目标,明显低于2011年16%、2012年的14%,似乎也传递出政府对银根收紧的态度。
孙立坚告诉记者,从我国经济运行来看,应该实施“紧货币、宽财政”的政策。
由于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货币的大量投放只会加剧通胀的上升。孙立坚并不认为货币紧缩会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在他看来,目前我国最需要解决的是资金难以进入实体经济的问题。
据孙立坚介绍,不少企业拿到资金之后,也不是去做实业,而是做金融投资了。由此,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打开实体经济的空间,让市场企业觉得有奔头,“钱荒是因为做实业赚不到钱,企业不愿意去投”。
而要解决这问题,他认为应辅以“宽财政”,让企业“轻装上阵”,给企业减税并打破垄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边界。
就美国而言,经济运行较好的情况下,处在均衡状态的自然失业率一般在2%至3%;而在不好的情况下,自然失业率则大致在5%至7%的水平。当然这个数据也会不断调整,但如果失业率高于7%,那就意味着超过了自然失业率的“极限”,这时可能就需要外部推动来实现经济最优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