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日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第一季度例会,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稳定增长,物价形势基本稳定,但未来走势存在不确定性。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不确定性来自金融系统性风险
对于会议提出的未来走势存在的不确定性,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金融系主任郭红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确定性主要指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包括影子银行、地方债以及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是一个全局性问题。
对于由金融系统性风险造成的不确定性,央行在会议中提出,要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有效缓解信贷资金供求结构性矛盾,防范金融风险,着力改进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继续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
外汇储备量大推高M2规模
此次央行例会提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的关系,维持货币环境的稳定。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9.86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2个百分点。
有部分观点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难称稳健,而且如此大规模的货币投放势必会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风险。对此,郭红玉认为,央行的货币投放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货币投放方式包括购买债务、对商业银行进行再贷款等;被动货币投放主要是由于外汇储备过多,为保持汇率稳定而进行的货币投放。
“目前中国基础货币的增加并不是由于商业银行要求增加再贷款或通过卖出国债的形式进行增加的,而是由于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造成的。”郭红玉说,由于中国的外汇储备量大,故基础货币规模也很大,这是造成M2规模很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郭红玉表示,M2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由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量转化而来。M2的总量会随着商业银行贷款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由于经济不景气使得贷款减少,造成这些国家的货币增加量较少。而中国的地方政府投资需求始终很强,大量国企也能以低成本获得贷款来进行投资,所以,我国贷款一直处于增加状态,这也导致了我国的M2增加。
央行只能通过控制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以及央票等对冲手段来调节市场,而并不能完全控制M2总量的增加。“因为地方政府的投资以及国企通过贷款进行投资不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而这些都会推高M2。”郭红玉认为,2012年,央行并没有使用央票这一手段,存款准备金率没有降低,利率也没有下调。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是稳健的。随着我国外汇储备逐渐下降,央行对基础货币的被动式投放会逐渐减少,M2余额的增幅也会有所回落。
利率市场化加快成客观现实
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缓解经常出现的负利率、遏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此次央行会议也提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郭红玉认为,利率市场化加快是一个客观现实,非银行存贷款的融资规模比重越大,利率市场化程度就越高。目前,在整个社会金融资产中,存款比例不断下降,而除了由央行所决定的存贷款利率外,其他部分包括地方债、国债、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信托等金融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都非常高,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可以认为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另外,如果人为压低存款利率,而其他部分的利率都实现了市场化,就会使存款转向其他形式的投资渠道,存款在金融市场的比重越来越低,也必然会推动利率市场化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