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季度经济与金融数据相继公布。较低的CPI、PPI以及不高的PMI、外贸数据,与炙手可热的金融数据,似乎显得不那么“和谐”,甚至有点冰火两重天的意味。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PPI同比下降1.7%,连续13个月负增长;外贸数据方面,一季度我国出口3.2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8.4%;一季度PMI均值50.5%。这些数据都显示经济回暖力度较弱。然而一季度的金融数据相比之下却热得“过分”。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一季度新增贷款2.76万亿元,新增存款6.11万亿元。一季度的GDP数据下周一将揭晓。多数业内人士预计,一季度的GDP也将保持在8%左右的高位。
天量金融数据背后,究竟与实体经济是否脱节呢?
资金并未进入实体经济?
农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派生存款是导致3月份存款猛增的一大原因。他指出,主要是贷款派生出的存款,此外还有一些外汇占款和理财资金的回流。向松祚分析认为,一季度的贷款很多企业并没有用出去,用出去也是在银行体系反复循环。而业内人士也指出,存款的大幅增加必然导致M2的大幅增长。这也就不难解释3月份M2余额大幅增加3.75万亿的原因了。
国信证券也在研报中质疑,货币数据存在较大水分,部分存款是因应付季末考核所生,短期又将消失,实际可运用于交易的货币比看到的数据小很多。报告还认为,较多的货币目前游走于资产特别是地产市场,由此实体经济产品所得货币交易支持的份额减少。
上述观点一定程度解释了一季度金融数据确实有些“虚高”。不过,记者在查阅了另一些数据后发现,在数据“虚高”之外,实体经济也并非仅仅在复苏的道路上原地踏步。
目前,我国的企业中有99%是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的实际情况最具说服力。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显示,一季度中小企业效益指数为76.7,较上一季度上升了4.4个百分点。效益指数在去年第三季度降至最低位,为69.8。这说明新增贷款和社会融资总量并非完全处于空转状态。
金融数据提前反映经济回暖?
一位权威人士指出,金融数据显示各项指标都很高,尤其是在年初,这样高的数据预示着今年经济的走势将会是较热而不是较冷的。他分析说,通常金融数据传导到实体经济会有一个滞后期,通常在3至6个月,因此,尽管现在看CPI并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6月份CPI仍然会这么低。他认为,金融数据的率先走高,一定会传导到实体经济之中。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也持类似的观点。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常讲,金融是先行的。要有相对宽松的环境才有实体经济起来。”他同时指出,从目前来说,金融层面已经相对宽松,货币政策偏中性,流动性不是特别紧张,这给实体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不过,他也坦言,当前还有不确定性,外部环境对我国存在一定影响,经济的复苏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总体来讲,我个人不是那么悲观的”,曾刚说。
记者查阅了近年来的数据后发现,当前的情况其实与2009年一季度颇有些类似。当时的国内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陷入低迷,社会关于“触底论”的大讨论在今日回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3个百分点,经济面临着强大的下行压力。而在当时,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增长。当年一季度信贷投放4.6万亿元,逼近上一年全年贷款投放总额;社会融资规模4.7亿元,占上一年社会融资规模的68%。
正是由于银行业的大力支持,才使得中国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然而银根过松埋下的诸多隐患,至今都没有消除。
4月或是重要的政策观察期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市场对于未来政策走势的预期,确实因金融数据“含水”量的判断不一致出现了差异。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如果判断当前资金供给很足,由此认为通胀的压力很大,未来就有可能做出紧缩银根的动作;而如果认为当前资金供给正常,通胀压力就会有所减小,银根放松则会持续。
在央行的数据发布之后,由于不少数据超预期,因此,多家研究报告认为货币政策未来偏紧的可能性加大。但也有观点认为,1-3月整体流动性处于偏松状态,社会融资规模和新增存款虽有部分水分,但利率仍维持低位平稳状态,加之目前实体经济复苏通道尚未打开,因此4月将是更重要的政策观察期。
曾刚说:“其实真正重要的还是实体经济要找到结构转型的方向。毕竟金融是服务行业。如果实体经济能找到好的方向,金融的问题和风险是可以‘时间化空间’地去化解的。即便以前有风险,只要经济转型方向是确认的,那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消化掉。这是最根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