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今日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3~2014)》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具有趋势性回落的特征,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已有需求不足的矛盾转化为供给调整的矛盾。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由“高速”向“次高”转换,2008年体现为危机冲击下的有效需求不足性质短期周期性下滑,但以2013年为标志,这种增速转换已经成为结构性和阶段性的长期的周期性下滑,即主要由需求不足的周期波动演变为供给约束的周期波动,从而次高增速将常态化。
一是要素成本上升将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但服务业较低的劳动生产率不足于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速。2008年前三季度至2013年前三季度,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5年间上涨了82.7%,土地平均成交价上升了165.2%,人民币兑美元加权平均汇率也升值了9.8%。中国要素供给状况的变化,将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特别是服务业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然而,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尽管能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也可以让国内居民获得更多的效用福利,但由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于制造业,从而使得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趋势性的回落。中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高于第三产业,2004年达到峰值1.6,此后这一比值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明显大于1,所以,服务业在国内产出中比重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
二是产能过剩的消解有赖“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实现,这决定了结构调整的完成持需要较长的时间。中国在重化工产品的需求仍然每年存在着增长,但是新的产能不断地形成,使得产能过剩难以在短期消解。国务院也出台了增大对五大产能过剩行业的清理整顿力度,但是,对相关企业进行“关停并转”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矛盾冲突重重,也不是在短期能够彻底解决的。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都是受到地方政府重视的市场化程度低、国有股份比重大的行业,市场机制在调节过剩的产能方面基本处于失灵状态,即使对其进行市场化改革,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还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至少需要用3年至5年的时间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是全球化、城镇化和重工业化“三化”叠一的时代已经逝去,曾经由其伴随的需求热潮将会出现趋势性回落。伴随着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入WTO,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持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阶段,2006年和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甚至分别达到13.3%和14.6%。导致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不仅仅是对外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和汽车、房地产的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还由于当时中国重化工业尚未有充分发展,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的增加,不仅引致了出口部门投资的增加,更直接或间接引致了重工业的大规模投资。然而,当前阶段这些因素的影响都逐渐减弱。对外贸易的趋势性下降、重化工企业的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债务及居民债务负担的提高,分别限制了出口、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的较快增长。不仅如此,出口和投资增速的下降还进而影响产出规模的增长,并相应减少农村转移人口规模的增长,进一步降低了城镇化的速度。这些因素表明,“三化”叠一时代的那种旺盛的需求已经不可能再出现。
(责任编辑:DF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