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社交媒体上隐藏着诸多的僵尸粉丝一样,投资界也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僵尸基金”。(僵尸基金指的是将投资者的资金套牢,即使利用剩余资产获利的希望已经变得渺茫却依然继续向投资者收取管理费的垂死挣扎的基金。)
咨询公司TorreyCove Capital Partners LLC的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间成立的约1万只私募基金中,有至少200只是僵尸基金,涉及的金额高达1000亿美元,而当前投在私募股权基金中的总投资额总共是1.5万亿美元。
更糟糕的数据还在后头。据外媒报道,在2011年底公布的一份全球调查显示,有约一半的私募基金投资机构涉及僵尸基金。其中北美情况最为严重,有57%的LP(有限合伙人)称他们存在资金被表现不佳的基金套牢的情况。
在时下全球经济阴霾的笼罩下,僵尸基金的存在对于LP而言无疑是一场噩梦。
僵尸基金的境况
Chinaventure投中集团首席分析师李玮栋告诉记者,在海外,僵尸基金出现的背后与该基金投资的行业景气度有着必然的联系。“国外基金的投资策略划分得相当细致,实行单一化策略,即单个基金往往只专注于某一个行业的投资,一旦这个行业发展不佳,投资就会受到牵连,甚至影响之后的投资收益。”
基于此,随着存续期的到来,一些基金会发现,部分被投项目如果要出售,只能以大甩卖的价格贱卖。于是它们就只好继续持有,苟延残喘地维持项目的生计,直到基金存续期结束。但这对于LP而言并不是个好消息。
在这种情况下,碰到僵尸基金的LP似乎没有太多的选择,提出将基金剩余资产分摊或是将自己手持的份额转让或许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前者对LP而言,分摊到的资产往往都是赔本货,而对于后者,LP的心理则会显得更加矛盾。一方面LP不能随心所欲地随时撤资,可能面临违约的责任,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LP在基金表现不好时都想撤出投资。
对此,李玮栋的看法是,除非万不得已,否则LP不太愿意把自己的份额转出去,相反还是希望等资本市场好转,行业春天来临时再寻求项目退出分红。
显然,在上述选择都不成行后,如何来拯救这些僵尸基金,成为了摆在LP和GP面前共同的问题。
一位PE合伙人告诉记者,眼下行业前景惨淡,在项目退出方面遭遇严重的冲击,基金的状况普遍都不是很好。此时LP与GP容易产生更多的矛盾,迫于此一些问题需要重新去协商,比如延长存续期就是其中的一项。
“现下不少基金都被迫延长了2~3年的存续期,为的就是再给项目一些退出的时间,以此来扭转局势。”上述合伙人说。
不过,李玮栋也提醒道,由于海外基金的存续期相对较长,在这其中不排除有些基金被误认为是僵尸基金。他向记者举例,“一般美国中早期基金的存续期长达10年甚至更久,也就决定了基金的投资周期也会相对拉长,这就容易导致基金在花了很多时间看了大量项目之后却没有达成中意的投资,让LP误认为基金的活跃度不够。”
此外,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特性,一些项目的成长周期较长,这也容易让LP看不到未来退出的希望,把其归到僵尸基金一类。
但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市场并不多见。李玮栋表示,目前在国内人民币基金群体里鲜有僵尸基金存在。“一方面国内基金的投资领域往往相对多元化,另一方面国内基金的存续期较国外而言相对较短,国内LP大多把PE看成是套利的工具,快进快出的方式比较普遍。”他说。
GP向LP低头
除了那些被误伤的基金外,让LP最头痛的地方是僵尸基金即便垂死挣扎也要向LP收取管理费。
一般而言,GP(一般合伙人)通过向LP筹集资金,通过投资项目并在若干年后选择合适的方式退出获利,并与LP以20%:80%的比例分成,让LP能收回自己的投入之外还有额外的收益。当然作为回报,LP也要在每年向GP支付一笔可观的管理费,通常额度为基金总募资额的2%。然而,如LP遭遇了僵尸基金,投资者不仅不能收回投资回报,还要继续缴纳管理费用,看似除了抱怨,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
在上述2011年底公布的一份全球调查中就有这样的数据显示,在受调查的107家机构投资者中,94%称他们对绝大多数甚至所有的僵尸基金无计可施。
然而,这种手足无措的情况或许正在改善。在这其中,GP在下一轮融资时对LP的争取就是关键。
上述PE合伙人称,LP向GP支付管理费历来是行业的惯例,然而管理费的多少往往是一个双方博弈的过程。“对于一些已沦为或是有向僵尸基金靠拢趋势的投资团队而言,目前他们大多没有剩余资金进行新的投资,而要进行新一轮融资更是难上加难。降低对LP收取管理费用或许成为了他们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上述PE合伙人说,“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就曾出现LP与GP协商管理费折扣的情形,目前这一轮经济下行趋势又让这一现象开始抬头。”
据他透露,在此情况下,LP给予GP每年的管理费已不再按照每年2%的比例一成不变,相反其管理费按照基金所处的不同阶段区别对待,比如投资期可以达到每年1.5%~2%,而在退出期则相对低点,可能只有0.5%。
“僵尸基金即便是达不到预期的回报收益,GP团队总要做一些工作,如果什么都不做只是坐享管理费甚至是到基金存续期结束后直接消失不见,那么他们的下一个基金募集肯定没戏。”上述PE合伙人表示,“一旦在三四年内无法实现新的融资计划,且其之前投资的项目可能要追溯到好几年前,那它无疑就会被彻底打入"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