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投资资讯 >> 风险投资 >> 浏览文章

英飞尼迪探路中国高规格犹太VC 以色列总理牵线

2013-3-12 6:58:43南方都市报 【字体:

    以色列英飞尼迪私募股权基金掌门人高哲铭在高层关系上长袖善舞。

    跨国投资,除了在寻找投资标的时会遇到语言、文化和创业者背景调查方面的障碍之外,在投后管理环节,也会存在着诸多不便。不过,正如这个国家的创业者一样,以色列英飞尼迪私募股权基金(InfinityE quity)对这些阻碍并不畏惧,他们设计出一套独特的投资方法,试图在中国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之间寻求利益最大化。

    高规格“探路”中国

    不少人在第一次听说以色列英飞尼迪私募股权基金(下简称英飞尼迪)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它到底与那个著名的汽车品牌有什么关系?”事实上,二者只是名称上的巧合而已。

    成立于1993年的英飞尼迪,在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之前,主要在美国从事孵化、风险投资和创新工程,并积累下近10年的经验。2003年,这只以色列的私募股权基金突然做出了一个战略性的决定,即将其所有的商业活动都移至中国市场。那个将英飞尼迪带入中国的以色列人,正是曾在以色列军队中有过24年战斗机驾驶经验的投资人A m irG alor.

    A m irGalor的中文名叫高哲铭,不过,身为英飞尼迪总裁兼创始合伙人的他与中国的渊源却远不止起个中文名这么简单。高哲铭向南都记者介绍,他有一个弟弟从1997年开始就在中国经商,这使得他在为英飞尼迪进入中国市场探路时,多了一个最好的向导。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向南都记者透露,英飞尼迪在初进中国时,正是借助着拥有一半中国血统的以色列总理E hudO lmert的牵线搭桥,才迅速地与国开行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其在以色列进行了近十余项投资。而高哲铭也向南都记者表示,这一部分的前期预热,让他和他的投资团队对了解中国市场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2004年,高哲铭决定与苏州创投集团合作,双方按1:1的比例出资成立一支人民币基金Infinity- C SV C.这在当时的投资界从未有人操作过。大多数海外基金至今仍习惯于通过V IE的方式在中国市场进行投资。

    而他的这一决定,也让这支背靠着当时以色列最大的多元化产业集团ID B集团的犹太基金先于所有其他海外VC,在进入中国两年后就拿到了编号为00001号的首个非法人制中外合作创业投资基金的营业执照。

    当以色列技术遇上中国市场

    不过,拥有牌照,并不等于拥有一切。

    为了在众多基金中凸显出自己的特色,同时也为了在整个投资链条中将利益最大化。高哲铭在英飞尼迪内部建立起一套跨国协作的投资逻辑。

    在20 0 2年时,以色列首席科学家办公室(O C S )启动了一个“私有化技术孵化器”计划。高哲铭和他的团队借机私有化了其中的玛雅孵化器(Ma a y a nV entures),从而获得了对迪摩纳及耶路撒冷的技术孵化器基地的控制权。同时,他还收购了另一个位于以色列南部的技术孵化器的一部分股权。

    每个孵化基地都有自己特别的技术专长。但正如许多以色列的创业公司最终都成为全球化企业一样,高哲铭深知这些创新技术如果不“出口”,仅在以色列国内所能创造的价值微乎其微。而中国,正是他眼中最理想的“进口国”。

    他给南都记者举了其依照此逻辑操刀的第一个投资案例。2005年,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的中国晶方半导体公司由于技术滞后,年销售额仅几千万元人民币,刚刚达到盈亏平衡点,国内市占不足2%.乍看之下,并不是一个十分理想的投资标的。

    但对高哲铭来说,由于英飞尼迪此前在以色列已经投资了一家名为Shellcase的同类公司,并正因为订单猛增而面临产能扩容的问题,这让这个精明的犹太投资人看到了其中的机会。“两家公司同属封装行业,将Shellcase的技术与中国晶方半导体公司的生产线结合,既解决了前者的产能扩容问题,又增加了后者的技术实力,堪称双赢。”

    于是,这一边是英飞尼迪以2500万美元注资中国晶方半导体公司,那一边又将Shellcase的技术带入中国晶方半导体公司。到2007年时,中国晶方半导体公司已一跃成为年销售额1亿美元的企业,英飞尼迪将所持有的部分股份以38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又将Sh ellcase的技术以3300万美元价格卖给另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实现了两次投资变现。

    高哲铭告诉南都记者,这就是英飞尼迪所特有的“玛雅孵化器+中以智库(IP B a n k)+中国市场投资”的全链条投资逻辑。玛雅负责原技术的创新和研发,中以智库则是指英飞尼迪通过购买或投资玛雅孵化器中的技术成果,将它们带到中国,然后再在中国市场上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注入资金和技术,等待其成长变现。

    也正因此,英飞尼迪在中国的投资更集中于一些在以色列拥有技术优势的领域,如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机械制造、材料科学,等等。截至目前,英飞尼迪已至少拥有7个成功退出的案例,其中,在台湾IPO的Xintech年化投资回报(IR R )高达3500%.而其整体的基金管理规模也逾百亿人民币。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