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投资资讯 >> 私募投资 >> 浏览文章

存续期“生死到计时”万个项目挤IPO PE寻自救他法

2013-5-31 7:28:05上海国资 【字体:

    国内PE投资者往往认为,PE是定向募集设立、投资于准备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追求以套取一、二级市场价差为核心获利方式的私募股权投资。正是这种通过PE进入、IPO退出的投资预期驱动,形成了近十年来中国式的PE热。然而,PE涉及募资、投资、管理、退出等各个环节,在一定意义上来讲,评判PE投资的成功与否,不能也不应该把所投资企业是否进入上市通道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而应当看该PE项目能否以合适的时机和渠道退出并在退出中获利。

    PE基金的募资设立,一般都有存续时间的约定,而恰恰是投资与收益的计划安排,构成了PE退出的“倒计时表”!通常情况下,PE投资的退出通道主要有:所投资企业上市后股票流通的二级市场;所投资企业未实现上市预期,或投资项目的股权“过渡性转让”,由新的PE基金操盘;或PE基金的出资份额“替代性易主”,由新的投资人接棒;或寻找上市公司、产业集团、同业之间实施购并。也就是说,PE投资的收益既可以通过上市退出获取,也可以通过实施并购实现。

    国内PE兴起近十年来,目前已由一度的“盛世”进入了现实的“寒冬期”。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先后公开的PE投资项目正在直逼“万位大关”,并形成了千军万马争抢IPO独木桥的局面。然而由于A股市场低迷、新股发行暂停,尚有800余家申报上市企业扎堆等待IPO重启开闸;即便按照以往年度A股首发的正常速度,如此数量规模的PE投资期望通过IPO获利退出,亦可说是遥遥无期。

    PE投资的“自救”方式不外乎转让其已投资的项目,利用不同PE基金存续期的时间差,由新设PE基金或由风险承载能力强的大型PE基金托盘。但这种“退出”与“接棒”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是该类投资项目发展状况良好、仍有一定的成长性,而其赢利理念和操作手法,始终还是“抱定”IPO初衷不放。至于PE基金的出资份额转让,则基本上被认定为对原有LP已缺乏耐心或失去信心,亦相当于这些出资份额的重新募集,由于参与PE投资人的回报预期远高于银行利息,寻找“替代者”将会非常困难。

    当前私募股权投资市场陷于募资难、投资难的困境,而大批PE基金又进入了退出“大限”的倒计时,急于寻找“逃生”通道。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PE机构投资标的企业后,在合适的时机促成并购,原本就是PE投资退出的重要渠道。所以,在IPO通道“狭窄”且无法起到分流疏导作用的宏观背景下,PE投资项目通过并购来实现退出,无疑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PE投资退出的市场需求,客观上给产权市场带来了新的业务空间。其运作关键,在于实现“三个对接”,即: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与产权市场对接,PE投资企业与集聚产权市场寻找产业投资机会的大型集团和上市公司对接,PE基金管理团队与产权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对接。

    为此,业界必须“多管齐下”提升自我,接好这个有利于推动市场转型发展的“绣球”!一方面,产权交易机构要跨前一步,主动吸引PE投资项目与产业投资主体的进入;同时,积极发挥信息集聚和辐射功能,构筑PE退出的市场化通道。另一方面,服务于并购活动的产权市场中介机构,要加深对PE投资本质的理解,建立客户资源网络,善于把握经纪时机,努力增强尽职调查和谈判撮合能力,营造并购的双赢局面。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